Remove ads
日語文法簡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語具有規則黏着的主賓動(SOV)語序,既有生產性成分也有固定的成分。在語言類型學中,它具有許多與漢藏語言和大多數歐洲語言不同的特徵。其詞組均是中心語後置的,而其複合句均為左分支結構的。[註1] 有許多主賓動語序,屬於話題優先語言。
日語的名詞與印歐語系的名詞不同,它們本身沒有語尾變化來表示格位,以提示與其他詞之間的關係。相反,日語中擔當這個功能的是助詞,它們沒有語尾變化並且不能獨立存在。
也可以表達類似格位的功能:
也可擔當類似英語中連接詞,甚至是傳達說話者語氣的功能:
但同一個助詞的功能可以很多元,比如說:
這裏的助詞「の」是代替「
「が」和「は」是很常拿來表示主語的助詞,但是實際上兩者是有區別的,如以下的句子:[參1]
第一段句子單純敘述卡拉揚去世的事實;但第二句是想針對卡拉揚進行說明。同樣的差異可以在下面這段句子中體現出來:
「は」提示整句的主題是「夏」,但「が」只是表達「日」跟「夜」是形容詞描述的對象。所以日語的確是一個話題優先語言,透過「は」去提示說話的主題(源於助詞「は」於上古日語中強調與區別的本意)。所以下面這兩段句子:
如果它們的「が」被「は」取代的話,整段句子會變得不太自然。
日語就像中文,可以視情境和上下文省略主語,如下面的對話:
情境上這兩個人在背後談論別人的是非。B向A傳達「我知道啦!因為這些話不太好聽所以不能傳出去。」時,主語已經非常明顯,並不需像英文"I know!"那樣必須寫出主詞。
文章(文章,bunshō)由句子(文,bun)構成,而句子又是詞組(文節,bunsetsu)構成的,詞組是最小的連貫成分。像漢語和古典韓語一樣,書面日語通常不會用空格來劃分單詞;其黏着性進一步使單詞的概念與英語中的詞不同。聽者通過語義提示和詞組結構方面知識來將詞與詞分開。詞組有一個含義詞,後面跟着一串後綴、助動詞和助詞以修飾其含義並指定其文法作用。在以下示例中,詞組由豎線分開:
一些學者通過在詞組邊界中插入空格來對日語句子進行羅馬化(即「taiyō-ga higashi-no sora-ni noboru」),將整個詞組視為一個單詞。這代表了一個單詞結束和下一個單詞開始的幾乎純粹的語音學概念。採用這種方法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在音位學中,後置助詞與它們之前的結構詞彙合併,在音位詞組中,音調可以有至多一次下降。然而通常文法學家還是採用更傳統的單詞(単語,tango)的概念,認為單詞產生意義和句子結構。
在語言學中,一般來說,詞和詞綴通常分為兩個主要詞類:實詞,用於談語篇以外的世界的詞,和虛詞——用於根據文法規則造句。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有時還包括前置介詞和後置介詞,而虛詞就是指其他所有的詞。日本國內對日語文法的學術研究似乎也支持這種分類觀點。在日語中使用「自立語」 jiritsugo表示實詞,使用「付属語」 fuzokugo表示虛詞。
古典日語中有一些助動詞(補助動詞,為自立語),在現代日語中文法化為詞尾變化,例如過去時態後綴〜た(有可能變為〜てあり)。
橋本進吉提出了一種與上述不同的詞語類別系統。 自立語有以下類別。
附屬語也可以分為無活用的一類,包括助詞和助数詞(量詞),和有活用的一類,包括助動詞。語言學家對上述術語的英語翻譯沒有廣泛的一致意見。
上原 (1998)[參2]觀察到日本文法學家對某些詞語「活用」的標準看法不一,特別是形容動詞(な形容詞)。(像「書」和「山」這樣的名詞沒有活用,い形容詞有活用都是毫無爭議的。)說な形容詞有活用的依據是音節だ(通常認為是「連繫動詞」)確實是一個後綴(活用)。因而「本」 hon(書)產生了單個詞構成的句子,「本だ」 honda(it is a book)不是兩個詞hon da構成的句子。但是,許多結構似乎與後綴系詞的主張不符。
經過以上造句,上原 (1998)考慮到い形容詞與動詞的句法模式相同,而形容動詞與純名詞的模式相同,發現系詞確實是獨立的單詞。
同樣,Eleanor Jorden也認為,這類詞的一種名詞,不是形容詞,在她編的教材《Japanese: The Spoken Language》中稱為na-nominal。
少數情況下新動詞是通過在名詞後附加「〜る」 -ru或把一個詞的詞尾用其替換創造的。這種方法最常用於借用詞,會得到一個混合片假名(詞幹)和平假名(詞形變化的詞尾),這種詞其他情況下幾乎不會出現。[參3] 通常出現在口語中,最常見的例子是「サボる」 sabo-ru(蹺課)(約1920年),來自「サボタージュ」 sabotāju(sabotage),其他常見例子有「メモる」 memo-ru(寫memo),來自「メモ」 memo(memo),還有「ミスる」 misu-ru(犯錯誤)來自「ミス」 misu(mistake)。對於已經以「ル」 ru結尾的借用詞,結尾的「る」 ru就會構成雙關語,如「ググる」 gugu-ru(to google),來自Google(グーグル),以及「ダブる」 dabu-ru(to double),來自「ダブル」 daburu(double)。[參4]
新形容詞非常罕見;例如「黄色い」 kiiro-i(黃色的),來自形容動詞「黄色」 kiiro,較新的口語有「キモい」 kimo-i(真噁心), 是「気持ち悪い」 kimochi waru-i(心情不好)的簡略說法。[參5] 相比之下,上古日語中的「〜しき」 -shiki形容詞(現在以「〜しい」 -shi-i結尾的い形容詞的前身,以前屬於另一個詞類)是開放詞類,反映在諸如「痛々しい」 ita-ita-shi-i(非常可憐),來自形容詞「痛い」 ita-i(痛),而「神々しい」 kō-gō-shi-i(神聖的),來自名詞「神」 kami(神)(發音有變化)。日語形容詞因其為封閉詞類卻數量眾多(約700個形容詞)而與眾不同,大多數形容詞是封閉詞類的語言的形容詞數量都很少。[參6][參7] 一些人認為這來自於從語境系統到時態系統的文法變化,而形容詞的產生在該變化之前。
い形容詞的活用與動詞的活用相似,這一點與存在形容詞變形的西方語言中的形容詞不同,那些語言中的形容詞的變化與名詞的變格更可能有相似之處。從英語的角度來看動詞和形容詞關係緊密是很罕見的,但在其他語言中一般很常見,而且日語形容詞可以看作一種靜態動詞。
日語詞彙有大量的漢語借詞,這些詞幾乎都經歷了上千年,但幾乎沒有動詞和い形容詞是漢語借詞——借來的詞都是名詞,有些是動詞性名詞(する)還有些是形容動詞(な)。除了基本的 動詞性名詞 + する 形式,詞根是單個字的動詞性名詞常常會有音變,如「禁じる」 kin-jiru(禁止)中的「〜する」 -suru → 「〜ずる」 -zuru → 「〜じる」 -jiru,有時詞幹也會發生音變,如「達する」 tassuru(達到),來自「達」 tatsu。
日語文法沒有性、數和冠詞的變換。(雖然指示代詞「その」 sono(那個、那些)常譯為"the"),沒有像日語動詞那樣的活用:例如,「猫」 neko據語境可譯成"cats"、"a cat"、"the cat"、"some cats"等。
但為表禮貌或是讓話聽起來比較漂亮,大部分本土名詞可加上お o-,而源於漢語的詞加ご go-(如下表)來構成「美化語」 bi-ka-go(分類上為「丁寧語」 tei-nei-go 的一種),如下表所示:
一般稱呼 | 美化語 | 意思 |
---|---|---|
飯 meshi | ご飯 go-han | 飯 |
金 kane | お金 o-kane | 錢 |
体 karada | お体 o-karada | 身體 |
言葉 kotoba | お言葉 o-kotoba | 話語 |
注意這兩個不同的美化語前綴於正式情況都書寫為漢字「御」。但上表的規則存在一些例外,如:
同時也有許多名詞本身就是尊敬語,如:
日語名詞也不分可不可數,但有些名詞可以通過重疊(有時會連濁)來構成集合名詞,例如「人々」/ひとびと hitobito 意為「人們」,而不能指「兩個人」;「江戸の人々」意為「江戶的人們」;「山々」指「群山」;「我々」指「我們一行人」。
「達」 -tachi 和「等」 -ra 也是常見的集合名詞後綴,如:
但它們也不是複數後綴,比如說「太郎たち」的意思不是「一些叫太郎的人」而是「包括太郎在內的一群人」;根據上下文,「太郎たち」可翻譯成「太郎和他的朋友」、「太郎和他的兄弟」、「太郎和他的家人」或其他以太郎為代表的合理的群體。
有些集合名詞已轉變成慣用語,且(通常)指一個人;具體來說,「子ども」(孩子)與「友達」(朋友)可以指單個人,雖然-[t]omo與-[t]achi原本是使這些詞集合化的;要想明確地說這些詞的集合名詞,要額外附加集合化後綴:「子供たち」(孩子們)與「友達たち」(朋友們),但「友達たち」不常用。「たち」有時候用於靜態物體,如「車」與「車たち」,但這種用法是比較口語化,表明很大程度的擬人化和兒童化,也不是普遍接受的標準用法。
日語的「代名詞」 dai-mei-shi 是「体言」 tai-gen 的一部分,可以被修飾。但語言學上的代詞不能被修飾,如
「背の高い彼」 se no takai kare(高的他)
「代名詞」通常可以依照人稱的分別而翻譯為普通的代詞,如下表所示[參8]:
對應人稱 | 非敬語 | 丁寧語 | 尊敬語 |
---|---|---|---|
自稱
(第一人稱) |
僕 boku(男性) あたし atashi (女性) 私 watashi (男女皆可) 俺 ore (男性) |
私 watashi | 私 watakushi |
對稱
(第二人稱) |
君 kimi あなた anata |
貴方 anata そちら sochira |
貴方様 anata-sama |
他稱
(第三人稱) |
彼 kare (男性) 彼女 kanojo (女性) あいつ aitsu (蔑視語氣) |
但許多「代名詞」不限於一種人稱,如「己」 onore通常是非常謙虛的自稱,但也可做為十分粗魯的對稱;「僕」 boku通常是年輕男性的自稱,但也可作為對親密男性的愛稱。
「彼」和「彼女」還分別有「男朋友」和「女朋友」的意思,而且這種用法可能比做為他稱來的更為常見。
但日語很少會用到人稱代名詞,一部分原因是日語不總是需要明確的主語,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翻譯中會出現代詞的地方常常會有名字或頭銜:
跟「体言」比較起來,「代名詞」指代的事物可能會因語序不同而有限制。如[參9]:
類似於漢語的「自己」,日文中只有一個主要反身代名詞——自分 jibun,也有「我」的意思;但每個英語人稱代詞都有反身代詞(himself、herself、itself、themselves等)。兩種語言的反身代詞非常不同,從下面的字面翻譯中就可見一斑(*=不正確,??=有歧義):
英語 | 日語 | 原因 |
---|---|---|
History repeats itself. | *Rekishi wa jibun o kurikaesu.(*歴史は自分を繰り返す。) | 「自分」的對象必須是有生性的。 |
Hiroshi talked to Kenji about himself (=Hiroshi). | Hiroshi wa Kenji ni jibun no koto o hanashita.(ひろしは健司に自分のことを話した。) | 如下所述,翻譯沒有歧義 |
*Makoto expects that Shizuko will take good care of himself(=Makoto;Shizuko是女性). | ??誠は静子が自分を大事にすることを期待している。 ??Makoto wa Shizuko ga jibun o daiji ni suru koto o kitai shite iru. 既可以是「誠希望靜子會照顧他」,也可以是「誠希望靜子照顧好她自己」 |
「自分」可以用在不同的句子或從句中,但它的對象是有歧義的 |
若單個句子有一個以上文法或語義上的主語,那麼「自分」的對象就是主要或最突出的動作的主體,例如:
後面句子中「自分」明確指向靜子(雖然誠是主語),因為主要動作是靜子讀書。
實際上,主要動作並不總能看出,這時此類句子就會引起歧義。複雜句子中使用「自分」遵循的規則也比較複雜。
「自分」的同義詞有「自ら」。英語中反身代詞的其他用法由「ひとりでに」表達,意思是「自動地」。例如,
動詞的配價的改變不是通過使用反身代詞完成的(這一點上日語與英語比較像,但不同於許多其他歐洲語言)。日語反而會使用單獨的(通常是相關的)自動詞和他動詞。沒有任何生產性詞法可從自動詞派生出他動詞或從他動詞派生出自動詞。
類別 | コ系 | ソ系 | ア系 | ド系 | 詞性 | |
---|---|---|---|---|---|---|
事物 | ~れ | これ this one |
それ that one |
あれ that one over there |
どれ which one? |
代名詞 |
場所 | ~こ | ここ here |
そこ there |
あそこ over there |
どこ where? | |
方位 | ~ちら ~っち |
こちら こっち this way |
そちら そっち that way |
あちら あっち that way over there |
どちら どっち which way? | |
人・物 | ~いつ | こいつ this person |
そいつ that person |
あいつ that (other) person |
どいつ who? | |
狀態 | ~んな | こんな like this |
そんな like that |
あんな like that over there |
どんな what sort of? |
連體詞 |
~う | こう in this manner |
そう in that manner |
ああ in that (other) manner |
どう how? in what manner? |
副詞 | |
指示 | ~の | この (of) this |
その (of) that |
あの (of) that over there |
どの (of) what? |
連體詞 |
指示詞一般由「こそあど」系詞組成。「こ」(近稱)系列指的是比聽者更接近於說話者的事物,「そ」(中稱)系列指靠近聽者的事物,而「あ」(遠稱)系列指遠離說話者和聽者的事物。用「ど」,指示詞就會變成對應的疑問形式。指示詞也可以用來指人,例如
指示連體詞在名詞之前限定名詞;於是「この本」 kono hon就是「這本書」,而「その本」 sono hon就是「那本書」。
當指示詞用於指說話者和聽者都看不到的事物,或(抽象)概念時,它們扮演相關但又不同的照應的角色。照應性遠稱用於說話者與聽者都了解的信息。
用「そこ」而非「あそこ」會暗示B不了解札幌,這與句子的含義不一致。照應性中稱用於指說話者與聽者都不了解某件事。
同樣,「あの」在這裏是不合適的,因為佐藤不認識田中。近稱指示詞沒有明確的照應用法。它們可以用在遠稱聽起來太遙遠的場合:
在討論活用之前,先簡要說明詞幹形式。活用語尾和助動詞要附加到詞幹形式上。現代日語有以下六種詞幹形式。
注意五段動詞活用以「〜あ、〜い、〜う、〜え、〜お」結尾,其中動詞的終止形和連體形相同(因此只有5個表面結構),但與名詞不同(特別是な形容詞)。
詞幹形式的活用遵循某些音便,會在下文討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