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厘硬幣(日語:一厘硬貨),或稱一厘銅幣(日語:一厘銅貨),是日本明治年間發行的一種輔助貨幣,材質為銅,面額為「一厘」,每一千枚價值一日元。
明治元年(1868年),日本決定按照歐美的貨幣樣式鑄行新貨幣,並將貨幣單位由本來的兩和文改變為圓、錢和厘。但直到明治二年,發行的仍是舊樣式的貨幣。明治四年(1871年),日本頒佈《新貨條例》,正式確定新幣的樣式。最早根據《新貨條例》製造的一厘銅幣是幣面帶有「明治三年」錢文的試鑄幣,該幣直徑五分二厘,重二分四五一,材質為銅98%、錫1%及鋅1%,幣邊平滑,正面為滿鋪的旭日圖案,右左合為橫書面額「一厘」兩字,因此明治三年的一厘試鑄幣也被稱「旭日橫一厘銅幣」(旭日横1厘銅貨);背面中央為菊花紋章,菊花上方為兌換說明「十枚換一錢」,下方為年號紀年「明治三年」[1][2]。
明治六年(1873年)八月,日本太政官頒佈太政官達,修改一厘銅幣的樣式,直徑、幣材未變,重量改為二分四五一,正面為僅有豎寫的面額「一厘」兩字,背面中央為菊花紋章,外圈文字全部朝向錢幣中心,包括順時針的「大日本·明治○○年」(○○為紀年漢字)和逆時針的英文面額「1 RIN」字樣。紀年為「明治六年」的部分一厘銅幣的英文面額為「1 MIL」,但存在數量很少[2]。明治七年(1874年),一厘銅幣正式開始發行[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