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勞斯·路德維希,青岑多夫和波滕多夫的帝國伯爵(法語:Nikolaus Ludwig, Reichsgraf von Zinzendorf und Pottendorf,1700年5月26日—1760年5月9日;又譯新生鐸夫親岑多夫),通稱青岑多夫,宗教和社會改革家,摩拉維亞弟兄會主教,出生在德累斯頓。青岑多夫具有敏銳的情感內在特質,很容易表現出心中悲傷和喜悅的情緒。他俱有演說的天賦,能言善道使他未來在傳福音的工作能一展長才。他的外在總是以簡單樸素自居,卻深富個人獨特的魅力,然而另一方面,他獨特的性格與表達方式卻往往容易遭人誤解。[1] 欽岑多夫一生竭力在海外的傳福音、宣教佈道工作,不遺餘力。他同時也是敬虔派先驅-施本爾(Philipp Jacob Spener,1635-1705)極為要好的朋友。[2]其妻-埃德穆特·多羅特婭(Erdmuthe Dorothea von Reuss,1700-1756)亦為其最得力的助手,雖然身兼師母、妻子、宣教士等多重身分,卻也因此更展現出其管理的恩賜;然而長期與丈夫東征西討的生活,則因忙碌傳福音的工作,最終因體力透支,而於1756年病逝;四年後,青岑多夫也因感染熱疾,終老於黑恩胡特

Thumb
青岑多夫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早年生活

青岑多夫的祖先屬於下奧地利,最古老的貴族家庭之一,為封建制度下的大地主,但是在宗教改革時期站在新教徒一邊,定居在紐倫堡附近,因此家庭成員有不乏是皇室的重要閣揆。[3]他的父母屬於虔信派,教父是斯彭內爾(Philipp Jakob Spener),是薩克森法庭的法官,然而卻於他出生6周時父親去世,病因為肺結核,家中由原本洋溢喜獲麟兒的氣氛下頓時進入悲喜交加的場景。在他4歲時母親改嫁當時相當知名的普魯士軍官-納茨默將軍(Dubislaw Gneomar Natzmer,1654-1739)。青岑多夫就被交由外婆-亨麗埃塔·蓋斯多夫(Henrietta Catharina),這位祖母對他的性格形成起了關鍵性作用。[4]她們二人齊心栽培青岑多夫,特別是對於信仰的陶冶,從小被教導渴慕、愛慕主的話語,並時常操練禱告的敬虔生活,他可以說是在一個充滿屬靈氛圍與祝福成長下的孩子,兒時的信仰歷練更奠定他未來對傳福音的熱誠。[5]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成長經歷

十歲起,青岑多夫就被外婆與阿姨安排進入了一所寄宿學校,於富朗開基金會的哈雷學院(Halle School)預科班就讀(1716-1721)。[6]此校為當時敬虔派信仰教育的大本營,因此也更加深欽岑多夫對於學識與靈性涵養的操練。在校期間他與其他的男同學共同組織了一個社團-芥菜種會(The Order of the Grain of Mustard Seed),承襲施本爾敬虔信仰的精神,起初只有四個成員,然而至青岑多夫十六歲畢業後,已成為七人小組。[7]芥菜種會果真猶如其名,起初只是學生社團,而後更發展成為跨越國界、宣揚神愛世人的福音佈道團契,被其所影響的人不計其數其中包括:巴黎的樞機主教路易-安托萬·德·諾瓦耶(Cardinal Louis Antoine de Noailles,1651-1729)、英國的坎特布理大主教波特(John Potter,1674-1747)等;甚至丹麥兼挪威的國王克里斯蒂安六世(King Christian IV if Denmark,1699-1746)深受影響而促成欽岑多夫差派宣教士前往西印度群島進行宣教工作。[8]

青岑多夫在求學時代身處德國哈雷的虔信派環境中。1776年,他進入維登堡大學學習法律,準備將來擔任外交官。此校因馬丁路德的改教運動而聲名卓越,名噪當時歐洲大陸,威登堡大學亦為信義宗濃厚背景的正統派學府。青岑多夫於就學期間深受馬丁路德著作的影響,也開展了他對於路得神學的眼界,使他的學術涵養更加豐富充實,這也是之所以青岑多夫對於正統派的神學立場較溫和的原因。[9]由於當時代信仰觀念影響,敬虔派備受歧視,青岑多夫因敬虔派背景過於濃厚而深受困擾。甚至於學院內有老師被安排四處監視欽岑多夫的一舉一動。[10]3年後他在荷蘭、法國和德國各地進行學業旅行,訪問著名的行善者和各種教派。在返程時他拜訪了家族中定居在Oberbürg和Castell的分支。在Castell延長的拜訪期間,他愛上了自己的表妹特奧多拉(Theodora),但是她的母親孀居的伯爵夫人反對這場婚姻,這位小姐後來成為Reuss的亨利伯爵夫人。而青岑多夫從他的遊學旅程中,邂逅各路人馬,有神學家、歷史學家、醫生、藝術家等。透過與人來往的討論分享甚至爭辯,漸漸型朔出他深厚的學術知識與靈性生命。

結束一年的遊學旅程,青岑多夫回國後迫不及待的與友人分享遊學中的所見所聞,卻也因緣際會結識了與他共結連理的終生伴侶-埃德穆特·多羅特婭(Erdmuthe Dorothea von Reuss,1700-1756)。青岑多夫於1727年,也就是婚後隔年,出任法院委員一職。新婚的青岑多夫與妻子搬進了向祖母購買位於德國東部的貝特爾斯多夫莊園(Bethelsdorf)。其後,並開始在莊園中建立他理想中的敬虔信仰社區團體。由於青岑多夫對敬虔理想實踐的執著,因此他不打算加入某一宗教群體的組織,而是創建一個符合他理想的基督教協會。並透過許多宣傳的方式,如:分發小冊子和書籍等文宣,並通過展示實際行動傳達理念,以其喚醒路得宗的弟兄們。而艾德慕特可說是促成摩拉維亞教會成立的幕後重要推手之一,即便於終老之時,仍竭力支持丈夫在宣教的事工。

faviconfavicon
5 sources

蒙召

青岑多夫似乎對蒙召為上帝服務已經不抱希望。先前他遵從家族願望,準備成為外交官,拒絕了弗蘭克(August Hermann Francke)的邀請。然而1727年,由波西米亞與摩拉維亞(今捷克共和國)的難民湧入了貝特爾斯多夫莊園附近,新移民開始了在當地的新生活。青岑多夫為難民建立了一個新的家園,並且與當地移民共同組織了一個新的宗教團體,也是摩拉維亞教會的先驅-主護城(Herrnhut,音譯名「黑恩胡特」)。[11]當年欽岑多夫也辭去了公僕的職務,專心致力於發展莊園內的教育工作,更為未來海外的宣教事工奠定了穩固的基礎。[12]

Thumb
德國主護村青岑多夫紀念碑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傳教士與老年

青岑多夫對於傳教興趣極濃,派遣傳教士向丹麥西印度群島殖民地的奴隸,以及格陵蘭島拉布拉多因紐特人傳教。他利用與丹麥宮廷的私人關係


理念主張

十七、十八世紀時,基督教於德國興起了敬虔復興運動。當時敬虔主義的先驅是亞仁特(Johan Arndt)、創始者為施本爾(Philipp Jacob Spener)和組織推動的富朗開(August Hermann Francke)。青岑多夫接續他們的理念,「把敬虔主義推到極端,但仍保留在路德宗教義範圍內」,[13]為敬虔運動主要代表性人物之一。雖未讀過神學,信義宗神學家傅立爾(George Forell)為青岑多夫的著書介紹時,稱他為馬丁路德與史萊馬赫(Friedrich Daniel Ernst Schleiermacher)之間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14]

青岑多夫蒙召後,畢生投入有關心靈宗教的敬虔運動,與敬虔主義當時所要改革的背景有關。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其跟隨者信義宗的神學家在經院哲學與理性主義的影響下,為了教義的傳承,致力於神學思想的合理正統與命題系統化。然而卻演變成教義的爭論攻擊,基督信仰也被侷限於浸禮、教義信條和崇拜的儀式。親岑多夫曾兇悍的批評此現象,「真理一旦變成系統,人就失掉真理」。[15]信義宗正統教義的刻板僵化,造成靈性的低落,所以在更正教內部興起改革。注重重生經歷與靈修生活,「正確的感覺、生活和正統的教義」缺一不可的敬虔主義(Pietismus)運動,於是在歐洲展開。

青岑多夫的理念主張可以大致歸納成幾個部分,這也是敬虔主義的特色:[16]第一、「歸正的敬虔」。青岑多夫認為對教義必須自己「有過、見過、感受過、經歷過和享受過」。[17]主張與耶穌親密的內在經歷和強烈明顯的感情或屬靈感覺,才是真正的基督教信仰。因此,青岑多夫和摩拉維亞弟兄會的教會,強烈的重生經驗是成為會友的必要條件。他也鼓吹專注默想耶穌的受苦受難過程,體認耶穌的流血犧牲。雖然後期有一些偏頗的影響,[18]但在當時的確鼓勵了一些不懂教義的基督徒,渴望活出耶穌所喜歡的樣式。因着對耶穌豐沛的情感,青岑多夫創作了大量聖詩,歌曲成為他傳達教義、表達宗教情感最真實的語言。 第二、主張和平的精神。敬虔主義追求良心的完全自由,青岑多夫認為不要過度介入處理異端。因為當人心意更新就會明白真理,不需要用批評或逐出教會等激烈手段。所以面對信義宗正統教義視為異端且嚴重指責時,青岑多夫仍持恩慈的立場。 第三、「外顯的基督信仰」。青岑多夫強調透過信徒與基督間無法述說的滿足關係,能讓基督信仰在生活中展現。就如約翰衛斯理在船難中看到摩拉維亞弟兄會不畏生死的信心,後來也領受屬靈的覺醒。第四、相愛的團契生活。三一上帝是愛的團契,青岑多夫深信基督徒要活出相愛和諧的生活;因耶穌與個人和群體的關係是不同的,甚至對聖經的領受是透過群體形成共識,所以需要同住成為一個信心的群體。[19]秉持這信念,青岑多夫在德國貝特爾斯多夫(Bethelsdorf)購置產業且命名為黑恩胡特(Herrnhut),也就是「主的守望臺」,又稱主護村。[20]收留被各宗派逼迫的宗教難民。1727年主護村因各宗派移民人數增長,發生因真理爭辯的分裂狀況,青岑多夫講了三小時道,眾人為過犯羞愧悔改禱告,自發性改變遵守莊園約束令,回到相愛和諧的關係。後續也在歐美設立多處類似的社區和摩拉維亞教會,發展出全天禱告守望的群體生活、「愛筵、唱詩敬拜的新年守歲崇拜和復活節的朝陽崇拜」。[21]第五、積極的海外宣教。1731年因着聽到來自古巴信主的奴隸所述說的痛苦遭遇,青岑多夫在感動之下立刻行動,向主護村傳遞並開始宣教,從此青岑多夫與摩拉維亞弟兄會致力於世界各地的興學教育與宣教,足跡遍佈歐美非,甚至俄國,影響至今。在當時除了天主教耶穌會海外宣教外,摩拉維亞弟兄會算是基督教會唯一且有組織的宣教團體。[22]建立跨宗派的基督教會「神在聖靈裏的會眾」,是他一生的理想。

青岑多夫在信仰上雖強調和耶穌的經歷與情感,但並不是像靈恩派激烈的表達方式;他雖自成一派,但不是遠離人群單單追求屬靈成長;他雖然反對形式化的教義,但並非完全反否定教義,他承認信義宗的奧斯堡信條,也是信義宗所按立的神職人員。他所參與的敬虔運動,不是改革信義宗,乃是恢復馬丁路德所開始的宗教改革。

faviconfavicon
10 sources

作品

他創作了大量的聖詩,其中最著名的是「耶穌,你的血和你的義」和「耶穌還在引領我」。他的講道集被Gottfried Clemens編為10冊出版,他的日記(1716-1719)被Gerhard Reichel和Josef Theodor Müller出版(主護村,1907年),他的聖詩則由H. Bauer和G. Burkhardt於1900年在萊比錫出版。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