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威士蘭是一個處於南部非洲的國家。斯威士人原屬班圖族之一支,16世紀時班圖族自非洲中部遷徙至南部。十八世紀中葉,斯威士蘭脫離班圖自立,其領袖為恩史瓦濟(Mswazi),其後該族即以史瓦濟為其族名。
早期歷史
有證據表明在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於今斯威士蘭。該地區最早的原始居民為從事狩獵和採集的科伊桑人。
斯威士人早期定居(1740—1868年)
早期的斯威士人居住與今莫桑比克的馬普托。在恩瓦尼三世的領導下,斯威士人定居於今斯威士蘭。這些斯威士人最先定居於蓬戈拉河。在恩瓦尼三世的統治時期(約1745年到1780年),恩瓦尼王國建立。恩瓦尼王國和鄰近的恩達望得王國(Ndwandwe)衝突不斷。
1839年姆斯瓦蒂二世繼承王位。在他的統治下斯威士蘭的領土向北擴張,他把首都建在斯威士蘭北部的霍霍。在他統治時期,斯威士蘭軍隊的實力得到增強。姆斯瓦蒂二世於1868年去世。
1868年—1899年
斯威士人與歐洲殖民者接觸發生於19世紀40年代。那時荷蘭人在斯威士蘭的西部定居。1868年,德蘭士瓦共和國試圖合併斯威士蘭。斯威士蘭發生繼位爭奪。德蘭士瓦的布爾人希望通過支持穆班增尼(Mbandzeni)來維護自己在斯威士蘭的權威。1879年,也就是祖魯戰爭那一年,穆班增尼幫助了英國控制德蘭士瓦。作為回報,斯威士蘭受到英國的保護,以防止布爾人和祖魯人的侵犯。在1881年,比勒陀利亞公約確立了英國對於德蘭士瓦州的宗主國地位。其中第24條斯威士蘭的獨立被英國和斯威士蘭確認。
布爾戰爭(1899年—1902年)
斯威士蘭間接的捲入第二次布爾戰爭。1902年布爾戰爭之後,斯威士蘭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英國統治時期(1906年—1968年)
在1906年到1968年殖民時期,斯威士蘭由英國南非派來的高級專員頒佈法令統治。法令制定了當地駐員通過與當地白人和斯威士蘭王室進行磋商而進行統治。1907年,在羅伯特的任期,三分之一的斯威士蘭歸為斯威士人的國土,三分之二為英國皇室或歐洲人的商業用途土地。1921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個斯威士蘭立法機構。
獨立後
1968年9月6日獨立。1973年4月,索布扎二世廢除憲法並解散議會,禁止政黨活動。1978年制定新憲法,確立君主立憲統治。1986年4月25日現任國王姆斯瓦蒂三世即位。
2018年4月19日,國王姆斯瓦蒂三世為避免國名與歐洲國家瑞士 「Switzerland」混淆,宣佈將英語國名由「Kingdom of Swaziland」改為「Kingdom of Eswatini」[1]。「Eswatini」的史瓦濟語原義是「史瓦濟人的土地」。中文譯名方面,台灣由「史瓦濟蘭」改為「史瓦帝尼」[2];中國則維持原名「斯威士蘭」[3]。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