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原本是指喜愛藝術的青年;21世紀後用法發生變化,主要指拒絕隨大流、標誌自己與眾不同的志向與品味的青年,有時英語中會被譯成「hipster」[1]。
運用演變
文青在1990年代前,「文藝青年」一詞是在社會文學運動當中被運用;1990年代後,則是演變成網絡流行語的運用;同時也受到網絡爆紅的影響,文青一詞開始在台灣大眾媒體廣為流傳,最初的詞義也逐漸模糊,網絡上衍生出各自主觀的論述,例如用來形容一個人的穿着、行為、個性、嗜好、文章寫作風格;目前文青常有嘲笑、貶低性質或成為自嘲用語;也逐漸成為一種風格。[2][3][4][5]
詞源發展
應該克服自己舊有的個人主義,而來參加集體的社會運動。
——郭沫若,《留聲機器的回音-文藝青年應取的態度的考察》
- 1950年,中國青年寫作協會成立,其宗旨為:「團結青年作者,培養青年文藝興趣,提高創作水準,發揮文藝力量」。
從小我就是個「文學青年」,對文學的興趣非常濃厚。
——王昶雄,《淡水河畔的美麗漣漪-王昶雄專訪》
參考來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