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晚清官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祥(滿語:ᠸᡝᠨᠰᡳᠶᠠᠩ,轉寫:wensiyang;1818年—1876年),瓜爾佳氏,字博川,號子山,盛京正紅旗人,晚清政治人物,洋務運動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進士,入工部當官,太平天國軍北伐時,許多北京一帶的工匠逃走,他被調至在北京設立臨時的巡防處作事。咸豐四年(1854年)昇作工部員外郎,咸豐五年(1855年)昇郎中,咸豐八年(1858年)昇為內閣學士,同年以軍機大臣行走,次年正式昇為軍機大臣,英法聯軍之役,咸豐帝逃往熱河,文祥協助桂良及奕訢與各國進行交涉,其後參與了總理衙門的成立提案。咸豐十一年(1861年)的辛酉政變中,支持東太后與西太后,待肅順等顧命八大臣敗後,上奏提議東太后與西太后兩宮垂簾,其後受到兩位太后重用,死前一直擔任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之職,並曾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大學士等職位。光緒二年(1876年)去世,諡文忠。
他的自傳《文忠公自訂年譜》收錄於《文文忠公事略》。[1]
他被認為是勤勉正直的一位政治人物,為官廉潔,私下生活也很樸素,在晚年十多年中對於自強運動的推行,以及與西方的外交事務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他在死前不久,光緒元年(1875年)上《密陳大計疏》指出國會的重要:「說者謂各國性近犬羊,未知政治,然其國中偶有動作,必由其國主付上議院議之,所謂謀及卿士也;付下議院議之,所謂謀及庶人也。議之可行則行,否則止,事事必合乎民情而後決然行之。」認為這樣的制度,清帝國「勢有難行,而義可採取」。這是中國最高領導層第一次議論吸取民主制度的精神,改進本國的施政。[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