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研究》是王更生對於《文心雕龍》研究的書籍,被視為是他的成名作,是台灣首部全面研究《文心雕龍》的著作。1976年由文史哲出版社出版。作者在之後進行了修訂,名為《重修增訂文心雕龍研究》,1979年由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308

成書

1968年,王更生在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1971年,他的導師李曰剛因為住院手術,因此將他在大學部講授的《文心雕龍》轉由他代課,之後再聘他為兼任講師,以教授《文心雕龍》課程。

作者由1969年春開始創作,至1975年完稿,次年出版。在過程中,作者將稿件出版成為論文,而此書正是由當中的論文結集而成。[2]:344-350

內容

首版分為十四章,八十二節。首章簡介了海內外六十年的「龍學」研究,第二章至四章分別是年譜、《文心雕龍》史志著錄、版本考略。第五至十三章包括美學、經學、史學、子學、文體論、風格論、風骨論、聲律論和批評論的研究。最後是《〈文心雕龍〉在中國文學史上之地位》。

評價

牟世金認為,此書之前雖然台灣已經出版了十五、六種有關的論著,但只是局部的研究,是台灣首部全面而系統的《文心雕龍》論著。此書對於《文心雕龍》美學、經學、史學、子學的研究花了較大的篇幅以探討,「這就不僅獨步於當時,至今仍無出其右者」。但是,王更生雖然自己說過「創作論是《文心雕龍》中價值最高的一部份」,此書中只針對於「風骨」、「風格」、「聲律」三個議題進行探討,而有損他的「系統性」。他認為,這是作者不承認《文心雕龍》是一部文學評論的著作,而認為這是一部「『子書中的文評,文評中的子書』,非「文學評論」或「文學批評」可能範圍」,這使作者不能對於劉勰的文學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造成互相矛盾之論。[3]:77-83

李平指出,王更生以「宗經」的思想以觀察《文心雕龍》,不只是在《文心》全書以闡釋「宗經」的價值,而是將之放在中國文化傳統下的大背景之中,說明了他對於當今文化病態的深慮。在風骨方面,雖然作者另外主張「風」和「骨」是文章感染力的兩個層次,但是作者只是從文本角度以探究「風骨」,而沒有探究風骨的主體根源。[2]:344-350

張少康指,作者研究較為全面,在第二章的版本介紹補充了台灣獨有版本,補足了大陸學者描述的不足。[4]:268-272張文勛指,作者論「文術、文體、文評諸部分,俱評妥實在,不乏創見,而無嘩眾之語,確是龍學中的重要著作」。[5]:249-250周振甫指,此書雖然是台灣第一部成系統的著作,但是當中對於創作論的研究卻有所不足,如「神思」、「通變」都略而不談。[6]:462-463賈錦福指作者只是單純從歷史學的角度以觀察《文心雕龍》,而沒有對於創作論進行研究,有很大的缺陷。[1]:308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