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主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升學主義是指將「考上好的學校」視為人生出路的思考重心。在這種理念下,中學生小學生的主要目標就被侷限在唸書準備考試課業上,造成其他人格發展(如體育和藝術)、自我探索、合作能力和創造力容易遭到漠視。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南韓日本亞洲國家及地區,升學主義的競爭十分常見。為了在激烈競爭嶄露頭角,許多學生將大量課餘時間拿來着重學校體制下的學業,與此同時,在升學競爭中表現不佳者,失去自信,有的甚至要靠反社會的行為肯定自己[來源請求]

每逢升學考試前,很多學生和家長出現了考前焦慮、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心理門診患者大增。[1]

學校教育課程非常多,為了使學生集中精力學習這些課程,為了不影響升學考試,老師不鼓勵課外學習非學校教育規定要學的東西。[2]

在升學主義的指導思想下,人們千方百計都要進入重點大學就讀,地方保護主義,當地重點大學為維護本地利益,錄取本地考生的比例比其他地區的高。[3]保送生制度,文革時期類似保送制的推薦制,推薦工農兵上清華北大等大學[4]。保送生制度在實際操作中受到人情關係、權力和金錢的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保權」或「保錢」。[5]導致了中國重點大學就讀的學生並非都是全國最頂尖的學生。

一些中學為了上線率,重金收買優等生,吸引這些優等生在高三或者在臨近高考時,轉校到他們的中學,參加高考,待高考放榜後,紛紛通過媒體宣傳他們的學校在高考中取得的輝煌成績,以提高這些中學在社會上的排名[6]

為了升學,獲得更高學位,有學生購買假文憑,來申請報讀更高的學位[7]

著名案例

台灣作家陳平(三毛)是個偏科生,國文學得很好,但數學很差。1955年陳平國二的時候,數學常得零分。至第二學期陳平發現,數學老師每次小考都是課本後面的習題。為了不要留級,陳平將題目背下來,接連六次小考都是滿分。數學老師開始懷疑她作弊[參 1]。陳平對老師說:「作弊,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參 2]。」於是數學老師出了題目叫陳平作答,她得到零分。老師當着全班的同學用毛筆在她的眼睛周圍畫了兩個代表零蛋的大圈羞辱陳平。經此羞辱,陳平第二天在教室昏倒,心理開始出現了嚴重的障礙。在台灣當時相對自由和不太注重文憑的社會環境中,像陳平陳平一樣的偏科生尚可以成才,若換成現代通識教育提倡全面發展,升學主義注重升學取得文憑的社會風氣,陳平的才華會被扼殺。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