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攻佔巴士底監獄法語Prise de la Bastille[pʁiz də la bastij])發生於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巴黎市民攻下和佔領。此監獄是巴黎的一座中世紀城堡和監獄,被認為是法國封建專制統治的象徵。

快速預覽 攻佔巴士底監獄, 日期 ...
攻佔巴士底監獄
法國大革命的一部分
Thumb
Jean-Pierre Houël繪製的《攻佔巴士底監獄》
日期1789年7月14日
地點
法國巴黎
48°51′11″N 2°22′09″E
結果 巴士底監獄被攻陷,法國大革命爆發
參戰方
 法蘭西王國政府 國民自衛軍
法國衛兵
指揮官與領導者
法蘭西王國 侯爵洛奈 處決 皮埃爾-奧古斯丁·於蘭
兵力
114名士兵,30門火砲 600 – 10,000名起義者
傷亡與損失
1(投降後可能還有6或8人被殺) 98
關閉

攻佔巴士底獄被認為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的象徵,因此7月14日也被定為法國的國慶日

背景

1776年10月尼克就任法國國庫總管,上任後推行諸多改革政策,先是透過人頭稅和土地稅分配均勻劃來控制財政,後又廢除工業二十分之一稅(vingtième d'industrie)、設立典當制度,同時決定以高利貸的模式放出國家貸款,取代提高稅收,以償還法國債務。諸多親近第三階級的政策使其受到民眾歡迎,卻也引來保守派如皇族成員瑪麗皇后阿圖瓦伯爵等人不滿。1781年,法國經濟困難,保守派主張國家的經濟危機是因為尼克以國家貸款贊助美國獨立戰爭,要求其為此負責。

1789年7月9日,法國國民議會宣佈改制為國民制憲議會,保守派趁勢勸說國王路易十六解僱他。11日,尼克宣佈皇室家庭花費亦應按預算後,路易十六解僱了他,同時重組財政部。[1]此舉引來巴黎市民不滿,認為此決定是皇室對議會開始干預的第一步,因此消息傳出後第二天,巴黎開始出現暴動,並受到法國衛兵的支持。[2]。據此,法國調度部隊準備進駐巴黎,其中不少人非本國士兵,而是皇室僱傭的外國兵團,並下令推翻制憲議會,在凡爾賽的制憲議會只得不斷想辦法避免被驅逐出開會地點。

過程

7月14日,暴動群眾轉向巴士底獄,此地自亨利四世以來便是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監獄,因此不少民眾視巴士底監獄為法國王權專制獨裁的象徵之一。此外,監獄裏有武器和彈藥庫存,可供群眾進一步行動,於是群眾開始對這個城堡發起進攻。

此時巴士底監獄只有114名守衛,管理者侯爵洛奈遂與兩名來自群眾的代表展開談判,兩名代表保證只要不要與人民為敵,他們就會回去勸阻群眾。侯爵答應此事,還留下二人吃午餐,但民眾依然繼續進攻。經過數小時的戰鬥,巴士底獄於當天下午被攻陷,侯爵洛奈被群眾毆打、用刀亂刺直至斬首。他的頭被穿在長矛上繞城展示,儘管當時監獄裏只有7名囚犯(四名偽造犯,兩名因道德罪被收押的貴族,以及一名殺人疑犯)。

後果

Thumb
巴士底廣場七月柱如今佇立在巴士底監獄的原址上

此事件發生之後,法國貴族開始大量出逃[3]。最早一批離開巴黎的包括了後來的查理十世和他的兩個兒子、孔代親王孔蒂親王查爾斯·亞歷山大·德·卡洛訥緊隨其後。他們在都靈聚首,密謀挑起內亂、反攻巴黎。[4]

攻佔巴士底獄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法國各地,城市裏建起了人民政權,而鄉村裏的農民燒掉了地契和莊園。大恐慌瀰漫之下,富有鄉紳遭到洗劫。[5][6]

相關作品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