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鏈α-酮酸脫氫酶複合物(branched-chain α-ketoacid dehydrogenase complex,BCKDC)是一種在線粒體內膜中找到的酶之多次單元複合物(multi-subunit complex)。[1] 這種酶複合物催化具支鏈的短鏈α-酮酸的氧化脫羧反應。BCKDC是α-酮酸脫氫酶複合體家族內的成員,包括丙酮酸脫氫酶複合體(pyruvate dehydrogenase)和α-酮戊二酸脫氫酶複合體(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是三羧酸循環具有重要功能的酶。

輔助因子

這個複合物的需要下列5個輔因子(cofactor):

Thumb
圖1: 支鏈α-酮酸脫氫酶複合物所催化的全反應

生物上的功能

在動物組織中,BCKDC催化不可逆步驟[2] ,分解代謝的支鏈氨基酸,即L-異白氨酸,L-纈氨酸和L-白氨酸及其衍生物(分別是L-α-酮-β-甲基戊酸酯,α-酮異戊酸和α-酮異己酸鹽)。[3][4][5] 在細菌中,這種酶參與的支鏈、長鏈脂肪酸的合成;[6]在植物中,這種酶是參與合成支鏈、長鏈的

BCKDC催化的分解代謝之全反應示於圖1

結構

BCKDC的酶催化機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大型酶複合體的精細結構。這種酶複合物是由三個催化次單元組成: α-酮酸脫氫酶(alpha-ketoacid dehydrogenase)(E1部分)二氫硫辛酸轉乙酰基酶(dihydrolipoyl transacylase) (E2部分),和二氫硫辛酰胺脫氫酶(dihydrolipoamide dehydrogenase)(E3部分)。在人體中的BCKDC核心中,有24個E2部分以八面體對稱排列。[7]24 E2次單元聚合物分兩部分,12個E1α2β2四聚體和6個E3同二聚體以非共價方式結合。除了E1/E3-結合區域,在E2次單元上,有2個其他重要的結構區域:

(i)以該蛋白質的氨基末端部分的硫辛酰-軸承結構域(lipoyl-bearing domain)

(ii)在蛋白質羧基端的內核區域(inner-core domain)。

Thumb
圖2:這是硫辛酰基區域如何擺盪的概圖。注意,硫辛酰區域是以共價結合於E2BCKDC的次單元上,但可自由在E1、E2和E3次單元間擺盪。由"機制"一節提到,硫辛酰基可自由在BCKDC的三個活性區位上自由擺動,在催化酵素複合物的活性上扮演了重要角色。[8]

內核區域是由兩個區間片段(連接子)連接到E2次單元的其他兩個區域。[9]內核區域對形成酶複合物的低聚核(oligomeric core)和催化酰基轉移酶的反應是必須的(由「機制」一節中所示)。[10] E2的硫辛酰區域可藉由上述提到連結子的彈性構像,使其在組裝好的BCKDC上之E1、E2和E3次單元的活性區位間自由擺動。(參照圖2[11][12]因此就功能及結構方面來說,E2部分在BCKDC催化的整個反應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每個子單元的作用如下

E1次單元

E1採用硫胺素焦磷酸(TPP)作為催化的輔助因子。 E1催化α-酮酸的脫羧反應和後來的硫辛酰結構部分,以共價結合於E2次單元的還原反應(另一催化輔因子)。

E2次單元

E2催化酰基(acyl group)從硫辛酰部分轉至的輔酶A(化學計量的輔因子,stoichiometric cofactor)。[13]

E3次單元

在E33部分是黃素蛋白(flavoprotein),且其可作為氧化劑並利用FAD(催化輔因子)重新氧化還原E2次單元上的硫辛酰硫部分(lipoyl sulfur residues);然後FAD將這些質子和電子轉移到NAD+(化學計量的輔因子,stoichiometric cofactor)以完成反應循環。

Thumb
圖3: α-酮異戊酸結合TPP,然後進行脫羧
Thumb
圖4: 將2 -甲基丙醇-TPP被氧化形成乙酰基,且同時被轉移到E2中的硫辛酰輔酶。注意,TPP重新生成。
Thumb
圖5:酰基轉移到輔酶A
Thumb
圖6:FAD輔酶氧化硫辛酰部分

機制

如前面提到的,在哺乳類動物體內的BCKDC主要功能是,催化支鏈氨基酸分解代謝反應中的不可逆步驟。然而,BCKDC具有相對廣泛的特異性,在比較比例(comparable rates)及對支鏈氨基酸的基質之Km值相似情況下,也可氧化4-甲硫基-2-氧代丁酸(4-methylthio-2-oxobutyrate)和2-氧代丁酸(2-oxobutyrate)。[14]BCKDC也可氧化丙酮酸(pyruvate),但這種緩慢速度下,副反應只小具生理意義。[15][16]

其反應機理如下所示。[17] 請注意,任何一種支鏈 α-酮酸可以作為起始原料;在這個例子中,α-酮異戊酸任意地被選作為BCKDC的基質。

注意:步驟1和2在E1區域發生。

步驟1: α-酮異戊酸結合TPP,然後進行脫羧反應(decarboxylated),適當的箭頭推動機構示於圖3


步驟2:將2-甲基丙醇-TPP(2-methylpropanol-TPP)被氧化形成乙酰基(acetyl group)而被同時轉移到E2中的硫辛酰輔酶。注意,TPP被再生。適當的箭頭推動機構示於圖4


註:酰化硫辛酰臂(acylated lipoyl arm)現在離開E1,並盪到E2的活性區位,在此處發生第3步驟。

步驟3酰基(Acyl group)轉移到輔酶A(CoA)。適當的箭頭推動機構示於圖5


註:被還原硫辛酰臂現在盪到在E3的活性區位,此處步驟4和5發生。

步驟4:將硫辛酰區域被FAD輔酶氧化,如圖所示於圖6

步驟5: FADH2再氧化成FAD,產生NADH:NADH::FADH2 + NAD+ --> FAD + NADH + H+

疾病相關

缺乏任何這種複酶複合物以或複合物的抑制,會使支鏈氨基酸和它們有害衍生物在體內積聚。這些積累會產生有甜味的排泄物(如耳垢和尿液),及病理學常稱為楓糖尿症。[18]

在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中,[一種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這種酶是自身抗原(autoantigen),這些抗體(antibodies)會辨識氧化的蛋白質,導致炎症免疫反應,有些發炎反應可由麩質過敏解釋。[19] 其他線粒體自身抗原,可由抗線粒體抗體(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所辨識的抗原,包括丙酮酸脫氫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和支鏈酮戊二酸脫氫酶(ox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