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揭陀(梵語巴利語:मगध,Magādha,或譯為摩揭、摩竭陀、摩羯陀)古代中印度十六強國之一,後成四大強國之一,最後更統一全印度。擴張前,其位置在恆河平原東部今比哈爾邦南部。摩揭陀國由比哈堆王朝,柏拉沃達王朝(公元前682-544)、漢仁迦王朝(公元前544-413年)及幼龍王朝(公元前413-345年)統治。印度北部的最重要三個王朝繼承了摩揭陀:難陀王朝(公元前345-322年)、孔雀王朝(公元前322-185年)及笈多王朝(公元前319-公元後550年)。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結集、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因此摩揭陀是印度重要佛教聖地之一。唐朝貞觀年間,高僧玄奘往印度取經曾路經此地,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專辟二卷詳述[1]。而菩提迦耶的比迪帕提稱他們自己為摩揭陀國主,統治部份摩揭陀地區直至十三世紀。
簡介
摩揭陀位於恆河中下游地區,大體相當於今印度東部的大部分地區。在不同王朝統治下,摩揭陀王國的疆域有很大變化,有時以摩揭陀為核心區域的政權會擴張為囊括整個北印乃至南印部分地區的大帝國。在早期吠陀文化時代,摩揭陀尚被視為落後地區。摩揭陀的早期王朝世系均不可考,雖然往世書中保留一份極不可信的王表;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摩揭陀國王妖連也曾作為一個強大的反面人物出現。摩揭陀真正清晰的歷史開始於頻毗娑羅(瓶沙王)統治時期,這主要是由於佛教和耆那教文獻保留了許多關於他的資料。頻毗娑羅統治下的摩揭陀是北印的一大強國,也是所謂「印度十六雄國」之一。
頻毗娑羅時代的摩揭陀都於王舍城(今拉傑吉爾)。由於摩揭陀具備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它逐漸在十六雄國中取得優勢地位。頻毗娑羅在位時已經開始向外擴張,向東吞併同為十六雄國之一的鴦伽,並與西北方的憍薩羅和東北的弗栗恃建立聯姻關係。在頻毗娑羅之子阿闍世(未生怨王)統治時代,摩揭陀進一步擴張,利用陰謀奪取弗栗恃,並迫使憍薩羅臣服。頻毗娑羅和阿闍世廣泛關注當時印度活躍的思想界,佛教和耆那教文獻都聲稱他們是本教的支持者。佛教歷史上的第一次結集據說就是在阿闍世贊助下舉辦的。阿闍世之子優陀夷將都城遷至華氏城。優陀夷之後的國王據說都是些殺父篡位者,統治昏庸殘暴,終於被貴族和市民推翻。一個大臣悉輸那伽被選舉為新國王,開始幼龍王朝的統治。悉輸那伽之子黑阿育王扶持佛教(注意--勿將他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弄混),並贊助舉行佛教的第二次結集。在黑阿育王死後,他的年幼的兒子們被大將摩訶帕德摩·難陀推翻,後者建立難陀王朝。
難陀王朝是摩揭陀又一次大擴張時代,其擴張所及遠遠超出了摩揭陀的核心範圍。儘管關於這個王朝的一切都晦暗不明,歷史學家仍然確信,至少在大紅蓮難陀統治時期摩揭陀進行大規模的武力開拓邊土。這包括徹底征服憍薩羅,向東南擴張至今奧里薩邦;根據銘文顯示,大紅蓮難陀的權威甚至及於德干。[2]根據傳統說法,在大紅蓮難陀死後,王位由他的8個兒子先後繼承;在他們的統治下,政權的能力逐漸衰弱。難陀王朝的最後一個統治者是達那·難陀,一般認為他就是亞歷山大大帝入侵時的摩揭陀國王;根據希臘人的說法,這個國王擁有相當可觀的軍事實力。但由於他的統治非常殘暴,終於導致民眾暴亂,一個叫旃陀羅笈多的冒險家乘機推翻難陀王朝。
旃陀羅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孔雀王朝是印度第一個可以明確確定年代的王朝,這是由於該王朝與希臘化世界保持着密切聯繫,使現代研究者可以通過能夠明確確定年限的各希臘化國家留下的資料來推斷孔雀王朝的情況。孔雀王朝以前的印度各王朝的具體存在時間只能靠估計,而不同學者的估計結果可能相差數百年之多。旃陀羅笈多在獲得政權後立刻派兵攻打亞歷山大在印度河流域留下的一些軍隊,奪取旁遮普,迅速統一整個北印度。之後,他阻止企圖恢復希臘人在西北印度的統治的亞歷山大諸繼業者之一塞琉古;旃陀羅笈多與塞琉古簽訂和約,使孔雀王朝獲得了部分中亞,實際上形成孔雀王朝對亞洲希臘化國家的優勢地位。
地理位置
摩揭陀國在擴張前的首都設在王舍城,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巨石堆積圍牆之城。摩揭陀國對應現代地區為比哈爾邦南部的巴特那、傑哈納巴德、那爛陀、奧蘭加巴德、阿瓦爾、納瓦達和伽耶等地區。 它的北界是恆河,東界是佔巴河,南界是喬塔那格浦爾高原,西界是松河
佛教
在公元前六世紀,摩揭陀國是沙門運動推動與發展的主要區域。沙門運動的産生主要是針對婆羅門信仰的反思,發展出各種理論與修行方式,理論包括否認靈魂觀、反婆羅門律法觀、原子論、無神論、唯物主義、不可知論、宿命論、自由主義、極端禁慾主義、素食主義、非暴力主義等等。[4]
佛教學者亞歷山大·韋恩(Alexander Wynne)認為摩揭陀地區的文化與語言都與吠陀婆羅門梵語地區文化不同,因在吠陀文本《百道梵書》(Satapatha Brahmana)中貶抑、妖魔化摩揭陀地區的居民,說着像是野蠻人的話。
摩揭陀國的宗教被稱為沙門傳統,包括耆那教、佛教、正命論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不崇拜婆羅門教的帝釋天,不認同婆羅門教的種性制度及通過各自提倡的襌修方式,解釋現世苦難與脫離終極輪迴的方法。
佛教聖典的巴利語三藏的語言,現代研究者稱為巴利語,傳說是佛陀所用的摩揭陀語[5][6],實際上是與摩揭陀俗語相關的一種近似語言或交際語。這從巴利三藏中殘留着非巴利語形式的語言,如bhikkhave 比丘們(此詞的出現率是最高的,共出現26425次)而得知,比丘的複數呼格若按巴利語的文法應拼作 bhikkhavo。
語言
巴利三藏的註釋書,將巴利語等同於是摩揭陀國的語言。19世紀的英國東方學家羅伯特凱撒柴爾德斯主張巴利語的真正名稱是摩揭陀俗語(Magadhi Prakrit),由於Pāḷi 有「行、線、系列、經典、聖典」之意,因此巴利語(pāḷibhāsā)這詞是指聖典的語言的意思,其原意不是用來指該語言的名稱[7]。不過,現代研究者指出,巴利語其實並不包含摩揭陀俗語所具有的東部語言特徵[8]。因此巴利語這詞確實本來不是指該語言的名稱,但巴利語也不是摩揭陀俗語,而是與其相近的另一種語言。
歷代君主
巨車,妖連,偕天
- 悉輸那伽(龍種,在位18年)
- 迦羅輸伽(黑阿育王,在位28年)
- 黑阿育王的十個兒子(在位22年)
- 非常混亂的歷史;大紅蓮難陀也許沒有立刻篡位,而是繼續以黑阿育王的某個兒子為傀儡
據《大史》,難陀王朝總共只統治了22年;大紅蓮難陀的兒子的數量,是通過《大史》將整個王朝稱為「九難陀」推出來的
- 摩訶帕德摩·難陀(大紅蓮難陀)
- 大紅蓮難陀的8個兒子:
- 達那·難陀
在孔雀王朝時代,摩揭陀實際上變成了統治南亞大部和部分中亞的帝國。
在阿育王去世後,孔雀帝國可能馬上就分裂了;佛教、婆羅門教及其他來源的文獻關於他的繼承者的說法互相矛盾。實際可能是同時有多個國王在位,瓜分了帝國。
- 婆藪提婆
- 菩彌密多羅
- 那羅衍那
- Susarman
約在一世紀,案達羅的百乘王朝征服了摩揭陀。
物產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