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 jure(拉丁語:dē iūre,發音:[deː ˈjuːrɛ]、英語發音:/deɪ ˈdʒʊəri, di -/ day JOOR-ee, dee -),中文譯作法律上、名義上或法理上,是來自拉丁語的法律術語,與de facto(事實上)相對。[1][2]
在英語中,它表示「法律上規定的情況」,尤其是雖有規定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的情況。雖然De Jure是法律用語,但是有時候也會在法律以外的語境下使用。[3]此詞使用時絕大多數時候都會與de facto並列,以突出理想與現實的差別。此詞語通常以形容詞方式使用、以斜體字書寫。[4]在商業上,De Jure也會用來形容滿足所有法律要求、已經正式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在某些司法管轄區,即使沒有滿足成立公司相關的要求,實務上存在的公司也可能獲得責任限制的保護(de facto protection)。[5]
Remove ads
舉例
- 在外交關係上,兩個國家之間的有互相的外交承認,但要直至宣佈建立全面的正式外交關係,才正式建交外交關係,例如早於1950年英國已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但直至1972年才提升至外交關係,這是 de jure 的例子。
- 在2018年習近平修憲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並未規定國家必須由中國共產黨領導。[6][7][8][9][10]
- 在名義上,英國王室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儘管其中的許多如今已不再行使)[11][12]雖然王室對英國的國際外交有影響力,但實際上外交權力由英國內閣行使,由英國外交部代表。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並沒有實際控制台灣。
- 中華民國憲法規定中國大陸是其領土的一部分,但是中華民國政府目前沒有實際控制中國大陸。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參見
Remove ads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