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指南車,又稱司南車,是一種用差速器來辨認方向的儀器,傳說中指南車乃是由軒轅黃帝[1]或周公[2]發明。史書又記載了三國時魏國馬鈞製作司南車[3]。車上有一小人,其手指的方向即為北方。
最早在《西京雜記》記載有:「司南車,駕四,中道」。青龍三年(235年)曹魏人馬鈞創造指南車,而此指南車是採用齒輪的原理製作,並沒有使用磁極,與司南、羅盤完全不同。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北伐進兵長安,後秦姚興使令狐生製造指南車。[4]北魏的郭善明也曾研發過,未成,扶風人馬嶽又造,垂成,善明鴆殺之。南朝的祖沖之又發明一次,「昇明中,太祖輔政,使沖之追修古法。沖之改造銅機,圓轉不窮,而司方如一,馬鈞以來未有也。」當時北方人索馭驎也號稱能造指南車,但「頗有差僻,乃毀焚之」。[5]《宋史·輿服誌》對指南車的機械結構,作了比較具體的記述[6],此車僅用為帝王出行的儀仗。金朝的燕肅於天聖五年(1027年)造指南車,車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能自動離合,「……至國朝,不聞得其制」,大觀元年(1107年)吳德仁改良了燕肅指南車,但之後又失傳了。
1924年英國學者穆爾(Moule)發表了研究指南車的論文並根據《宋史》文獻記載給出了具體的復原方案,接着又有很多國內外學者研究。1937年王振鐸曾發表《指南車記里鼓車之考證及模製》,他改良穆爾的設計,並成功的製作出指南車模型。1971年王振鐸根據史書記載,複製馬鈞的「黃帝指南車」成功。
指南車使用了差動齒輪裝置,或者稱加法機構、差速器。其原理是當車輛直線行駛時左右兩車輪轉動角速度相等。差動機構沒有輸出。車輛轉彎時兩側車輪角速度不相等,這時差動機構輸出這個差值,驅動指示機構。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