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古典拉丁語的日常口語已經消亡,所以拉丁語發音實際是今日誦讀拉丁文文獻材料時的發音。
拉丁語發音大致分為古典式、教會式、通用式三種風格;古典式大多指重構的羅馬共和末期(西元前一世紀)發音,重構的根據包括古羅馬語法學家(如昆提利安)的著作或與同時代語言的比較(如通用希臘語);教會式是現代梵蒂岡或天主教會的發音(拉丁語仍然是梵蒂岡的官方語言);通用式是對不同國家與不同學術領域多種歧異發音的統稱。為了系統化的說明,本條目以古典式為主,並分節敘述其餘兩者與古典式的不同。
以下的說明,以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的發音和拼寫為準:[1]
拉丁語的單元音有長短之分;一般來說,a(a)/a/ 以外,短元音的舌位都比對應長元音的偏下,嘴巴也開的比較大。
另外,拉丁字母y(y)表示的/y/,都是音譯自通用希臘語(或更早的古希臘語)的(υ),並非本土發音,所以上表並沒有列入;甚至這些y(y)會被非正式地拼寫成v(u),如來自於通用希臘語 κρυπτή /krypˈte/「墓穴」的 crypta /ˈkryp.ta/,在共和時期的碑文上寫成 crvpta 。
元音 | 漢語 | 美式英語 | |
---|---|---|---|
漢語拼音 | 注音符號 | ||
a(a) /a/ | a | ㄚ | 無精確對應
(father /ɑ/ 舌位過於偏後) |
e(e) /ɛ/ | ê | ㄝ | bed |
é(ē) /eː/ | 無精確對應 | 無精確對應 | |
i(i) /ɪ/ | 無精確對應
(i、ㄧ/i/ 舌位過高) |
sit | |
ꟾ(ī) /iː/ | i (拉長) | ㄧ (拉長) | see |
o(o) /ɔ/ | o | ㄛ | law(縮短) |
ó(ō) /oː/ | 某些情況的o、ㄛ,如
「窩」(wō, ㄨㄛ),注意要拉長 |
horse | |
v(u) /ʊ/ | 無精確對應
(u、ㄨ/u/ 舌位過高) |
put | |
v́(ū) /uː/ | u(拉長) | ㄨ(拉長) | lose |
y(y) /y/ | ü | ㄩ | 無相近發音 |
ý(ý) /yː/ | ü(拉長) | ㄩ(拉長) |
雖然現代拼寫統一採用長音符號來表示長元音(如ā、ē、ī、ō、ū),但最早的古拉丁語(公元前二世前)完全沒有注意到長短如何表示的問題。之後在作家阿基烏斯(前170年—前86年)的影響下,拉丁文開始用雙字母來標示長元音(這很有可能是模仿奧斯坎字母的拼寫習慣),如 pāstōrēs (pāstor 「牧羊人」的主格複數) 被拼為 paastores;但從來沒有 ii 或 oo 的紀錄(可能是因為奧斯坎字母沒有o)。其中,vv 表示現代拼寫 ū 的習慣,甚至延續到公元前75年之後(特別是第四變格的名詞的單數屬格如 lacūs 「水池」 被寫為 lacvvs)。
但公元前75年以後(共和晚期),羅馬人開始在 a, e, o, v 上標註尖音符(apex)來表示長元音(也就是 á, é, ó, v́),實際上的寫法如下圖般多變:
至於長音/iː/,阿基烏斯推薦以ei拼寫(因為此時ei原來的發音/ɛi̯/已經演變成/iː/),這個習慣保留到了帝國時期;但稍早從蘇拉當政的時代(公元前80年左右)開始,羅馬人也採用拉高的 ꟾ (i longvm, 「長i」)表示長音/iː/,如下圖碑文(公元1~2世紀)第三行的 órnámentIs:
統一起見,本條目以尖音符搭配ꟾ 標註長元音,並輔以現代拼寫。雖然現代偶爾使用短音符來強調短元音(如ă、ĕ、ĭ、ŏ、ŭ),但表示上並非必須,因此本條目為求簡潔也不標示短音符。
ae (ae)拼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紀左右,但在更早的古拉丁語被拼為ai (ai),且在古希臘語和通用希臘語都被音譯成αι /ai̯/,所以能大致確定其讀音為 /aɪ̯/ ;類似的,av (au) 被音譯成 αυ /au̯/、αο /ao/、αου/au/,所以讀音應該是/aʊ̯/ 。但需特別注意,陰性名詞的變化字尾 -ae / -ai 事實上是來自於古拉丁語的-āī,也就是由兩個長元音合併而成的「假」雙元音。
但 ae 和 av 在共和國時代末期的鄉村中,逐漸變得像 /eː/ 和 /oː/。[2] 但這個過程在公元3世紀的通俗拉丁語之前似乎仍未完成,某些學者認為這個音變在公元5世紀成為正規發音。[3]
現代為了區別單元音與雙元音,有時會採用分音符(¨)來表示某元音獨立發音,如:aloé (aloē)「蘆薈」寫為 aloë̄。
以下的說明,以公元前一世紀左右的發音為準:[4]
古典式發音對應表(輔音)
兩個連續輔音讀成雙輔音或長輔音,例如ANNVS /an:us/。
拉丁語單詞的重音位置,與音節的長短息息相相關。
拉丁語單字有幾個元音,就有幾個音節;單字劃分成音節時有以下的規律:[5]
但注意在音節的畫分上:
通常被視為單一輔音字母來劃分音節,如
所謂的長音節意思是:
除以上二種情況,其他音節都是短音節。
關於非中文的音節術語,可以參考音節術語一節。
單元音:Y讀[i],即與 I 相同。
雙元音:AE 與 OE 均讀為 [e:],即同長音E。
通用式大體上參照教會式並受各自母語影響,其中歐洲大陸的植物學界內部較為統一(基本上是教會式),並影響到其他國家的植物學界(包括英國、美國和東亞的中國和日本),而英美的法律界和微生物界多用拉丁借詞和習語,鮮有長篇大論,故更偏好按英語的讀音規則拼讀,比如將Caesar(凱撒)讀成 [ˈsi:zə],這種風格藉助英語而影響頗大。
通用式是拉丁語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在歐洲各國通用的發音風格。具體又分德語式、法語式和意大利語式,分別模仿三種語文的拼讀規則。區別主要表現在字母 C 和 G 在前元音(front vowel)前是否發軟音,以及如何發音。以 C 的發音為例:
G的情況不太一樣:德式不發軟音,只發硬音(不送氣);法式為舌葉濁擦音[ʒ];意式發舌葉濁塞擦音[dʒ]。
此外,S在古典音(仿古式)中永遠發清音,在通用式中,按所在國本國語言的規則來讀(比如在德國,因為德語的 s 在元音前永遠發濁音,所以德國式的拉丁語讀法也遵照此規則,在法語裏,s 在元音間讀濁音,故此讀拉丁文亦加遵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