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第四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介入韓戰後發生的第四次大規模戰役。在聯合國軍反攻後,戰線重新回到三八線

Quick Facts 第四次戰役, 日期 ...
第四次戰役
韓戰的一部分

第四次戰役形勢地圖
日期1951年1月25日-1951年4月21日
地點
朝鮮半島「三八線」至「三七線」及附近地區
結果 聯合國軍收復漢城,朝中聯軍從「三七線」退回至「三八線」附近
參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韓

聯合國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 彭德懷 聯合國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美國 馬修·李奇微
美國 尼德·阿爾蒙德
法國 拉爾夫·蒙克拉爾英語Ralph Monclar
大韓民國 李承晚
參戰單位

第26軍
第38軍
第39軍
第40軍
第42軍
第50軍
第66軍
炮兵第1師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第1軍團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第2軍團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第3軍團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第5軍團

美國 第八軍團

美國 第一軍
美國 第九軍
美國 第十軍

兵力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地面部隊總兵力35.5萬人, 一線兵力中國人民志願軍6個軍21萬餘、朝鮮人民軍3個軍團7萬餘[1] 中方估計:
聯合國軍的總兵力50.7萬人,地面部隊總兵力37.7萬人; 一線部隊23萬餘[1]
傷亡與損失
5.3萬餘[1] 總數不詳,已知2.2萬以上[1][註 1]
中方估計:
7.8萬
Close

戰役第一階段是1月25日-2月16日,聯合國軍發動進攻。第二階段是2月17日-4月21日,包括橫城反擊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勢在砥平里戰鬥後幾乎達到極限,開始邊戰邊撤[1],1951年3月,聯合國軍發動「開膛手行動」攻勢,收復漢城(今稱「首爾」),但戰線也無力繼續向北推進。

戰前背景與部署

中國和北韓聯軍設立三個集團(指揮所):

  • 韓(先楚)集團/韓指:位於西線
    • 第38軍:軍長梁興初、政委劉西元
    • 第50軍:軍長曾澤生、政委徐文烈、第一副軍長蔡正國。軍部駐下溪里
    • 人民軍第一軍團:軍長李權梧。攻佔漢城後,軍部進駐南韓財政部長官邸。韓指駐其後院。韓指機要科與一軍團機要科合署辦公。
  • 鄧(華)集團/金(雄)集團/鄧指:位於東線

戰役經過

第三次戰役結束時,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相當疲勞,亟待休整和補充,美國第8軍團司令馬修·李奇微根據以往的作戰資料得出志願軍的攻勢,最長的延續時間是8天,志願軍物資運輸的手段接近原始的狀態,到了第8天隨身攜帶的武器彈藥和口糧用完,不撤也不行了。李奇微稱之為「禮拜攻勢」[來源請求]

1951年1月15日,李奇微下令反攻,1月25日,「霹靂行動」開始。1951年2月1日,法美聯軍在雙子隧道戰役中戰勝了志願軍,1951年2月17日,志願軍從東線和西線開始全線撤退,同時進行堅決的阻擊戰,以遲滯聯合國軍的行動。在志願軍阻擊下,美軍平均每天的北進速度僅為數公里,志願軍撤退了100公里。志願軍原本落後的後勤運輸依舊困難,部隊彈藥缺乏和饑餓十分普遍,另外美軍以海陸空立體火力,在漢江南岸迫使志願軍王牌「萬歲軍」38軍在承受了極大傷亡後撤退,這也是唯一的一次。

西線美軍向漢城大舉進攻。美軍針對志願軍迂迴穿插的戰術,改採緊密靠攏,搶佔山頭,逐步前推的打法。西線的志願軍認為可能會陷入被動,1951年3月14日,志願軍放棄漢城。美國空軍實行地毯式轟炸。僅志願軍一個團的陣地就落下近十萬顆炸彈。美軍火炮由炮兵校正機指揮發射,命中率高。空中有幾百架飛機盤旋轟炸以封鎖志願軍的後方補給線。志願軍為了保護後勤線的暢通,付出了較大的傷亡。美軍坦克突入志願軍的後方縱深進行炮擊。

1951年2月11日晚,志願軍發起橫城反擊戰,在志願軍牽制住了砥平里的聯合國軍的情況下,志願軍計劃進攻橫城西北的南韓第八師,由此打開缺口,向原州的美軍防線進擊。志願軍取得勝利,志願軍第三十九軍一一七師創造了韓戰中一個師在一次戰鬥中殲敵最多、繳獲最多的記錄,殲滅敵人3,350名,擊毀和繳獲汽車和坦克200餘輛、各種火炮100多門。志願軍通過橫城反擊戰迫使南韓第三、第五、第八師以及美軍第二師一部和空降一八七團開始後撤,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志願軍在整個戰場上面臨的壓力。橫城反擊戰後,東線聯合國軍出現了全線動搖的跡象,除砥平里的守軍外開始不同程度的後退[2]

2月13日,志願軍發起砥平里戰鬥,是晚,中國人民志願軍由溫玉成將軍指揮第39、第40、第42軍五個師中的八個團約6,000人,向橫城以西砥平裏的一團聯合國軍發動猛攻,美軍第二師23團(弗里曼團)外加一個法國營一個炮兵營和一個坦克中隊,約4,500人[3]以裝備和火力優勢壓制志願軍的軍事行動,志願軍8個團進攻屢遭挫敗,蒙受較重傷亡,此戰志願軍方面的傷亡竟是聯合國軍的兩倍多,因失利放棄進攻撤出戰鬥而結束[4]

砥平里戰鬥後,為了避免志願軍陷入不利局面,彭德懷果斷下令志願軍全線後撤。之後,美軍再發動「開膛手行動」攻勢。志願軍彈藥不足,炮損嚴重。美軍乘志願軍後撤之時,又空降部隊到志願軍後方,企圖搶佔咽喉要道,攻佔重要高地,但由於志願軍的果斷後撤,不僅目的沒有達成,空降部隊還受到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打擊。志願軍節節阻擊,在每一個高地與聯合國軍激戰,對聯合國軍造成重大殺傷,同時有效遲滯了聯合國軍的前進,為志願軍的順利撤退提供了保證。

4月20日,志願軍完成撤退,開始構築工事,等待聯合國軍到來。聯合國軍在「三八線」附近也停止了前進,第四次戰役結束。

後續

這次的戰役毛澤東體會到戰爭有長期化的可能,3月1日給約瑟夫·史達林電報說:「從目前朝鮮戰場最近進行的戰役中可以看出,敵人不被大部消滅,是不會退出朝鮮的,而要大部消滅這些敵人,則需要時間,因此,韓戰有長期化的可能,至少我應作兩年的准備。」3月13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撤離漢城。4月11日,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被解職,由美軍第8軍團司令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4月21日,第四次戰役結束,歷時87天。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