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恰克圖(俄語:Кя́хта,羅馬化:Kyákhta;布里亞特語:Хяагта,羅馬化:Khyaagta;蒙古語:ᠬᠢᠶᠠᠭᠲᠤ,西里爾字母:Хиагт;滿語:ᡴᡳᠶᠠᡴᡨᡠ,穆麟德轉寫:kiyaktu)是俄羅斯布里亞特共和國的一個邊境城市,為恰克圖區的行政中心。2002年的人口普查這裏人口有18391人。恰克圖位於現在的俄蒙界河恰克圖河的北岸,和南岸的蒙古國的阿勒坦布拉格(清代稱買賣城)隔河相望。原正式名稱為特洛伊茨科薩夫斯克(Троицкосавск),1934年改為今名。自1727年起,這裏成為中俄恰克圖商路上的重要城市[7]。今天,這裏是布里亞特共和國首都烏蘭烏德到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的高速公路上的一個重要城市。
恰克圖 Кяхта | |
---|---|
城市[1] | |
其他轉寫 | |
• 布里亞特語 | Хяагта |
View of the town | |
坐標:50°21′00″N 106°27′00″E | |
國家 | 俄羅斯 |
聯邦主體 | 布里亞特共和國[1] |
行政區 | 恰克圖區[1] |
城市 | Kyakhta[1] |
建立 | 1728年[2] |
城市地位 | 1805年 |
政府 | |
• 市長 | Valery Tsyrempilov |
面積 | |
• 總計 | 28 平方公里(11 平方英里) |
海拔 | 760 公尺(2,490 英尺) |
人口(2010年普查)[3] | |
• 總計 | 20,024人 |
• 密度 | 715人/平方公里(1,852人/平方英里) |
• 行政中心 | Kyakhtinsky District[1], Town of Kyakhta[1] |
• 市轄區 | Kyakhtinsky Municipal District[4] |
• 城鎮居留地 | Kyakhta Urban Settlement[4] |
• 行政中心 | Kyakhtinsky Municipal District[4]、Kyakhta Urban Settlement[4] |
時區 | 伊爾庫茨克時間[5](UTC+8) |
郵政編碼[6] | 671840, 671842, 671843 |
電話區號 | +7 30142 |
區劃代碼 | 81633101001 |
地名語源
恰克圖這一地名來源於布里亞特語「хяагта」,意思是「覆蓋着偃麥草之地」[8]。該詞來源於蒙古語「хиаг」,意思是「偃麥草」[9]。
地理
恰克圖所在地區對中俄貿易具有優勢。西伯利亞水路將西伯利亞的毛皮產地與貝加爾湖連接起來。從那裏,色楞格河流域是穿越貝加爾湖東南部山脈進入蒙古平原的自然路線。
歷史
1727年(清朝雍正五年)9月1日,沙俄和清政府在此簽訂《恰克圖界約》,共十一條。根據條約規定,兩國以恰克圖河為界,北岸劃歸俄國,南岸歸清朝。薩瓦·弗拉季斯拉維奇於北岸建立特洛伊茨科薩夫斯克要塞(Троицкосавск)[2]。
圍繞着要塞發展的城市一直被稱為特洛伊茨科薩夫斯克。1734年,它與附近的定居點恰克圖合併,重新命名為特洛伊茨科薩夫斯克-恰克圖(Троицкосавск-Кяхта),之後又在1934年更名為恰克圖(Кяхта)[10]。就在特洛伊茨科薩夫斯克城堡建立的同年,清朝亦於恰克圖河南岸建新市鎮買賣城(今蒙古國阿勒坦布拉格),作為中俄貿易地。買賣城與對岸的恰克圖是雙子城。買賣城被蒙古人稱作「南恰克圖」,與之相對的,把俄國的恰克圖稱為「北恰克圖」(蒙古語:Ар Хиагт)。一些在買賣城發生的事件被紀錄成在俄國境內恰克圖發生。
1729年起,清朝由理藩院派遣司員一人駐紮其南部的買賣城(南恰克圖),監理當地中俄互市。
1758年春正月,俄國人歸還叛逃的阿睦爾撒納屍體給清朝。不久,清屬厄魯特台吉舍楞戕都統唐喀祿,叛逃入俄,因俄國拒不遣返,絕其恰克圖貿易。
1765年秋八月,俄國綽爾濟喇嘛丹巴達爾紮等人要求歸順清朝,遣人來探。烏里雅蘇臺將軍瑚圖靈阿將此事上報,乾隆帝命納之。
1768年秋八月,復俄恰克圖互市,理藩院設庫倫辦事大臣掌之。
1779年,再停互市。1780年恢復。
1789年,又以納叛人閉市,嚴禁大黃、茶葉出口,俄人再次呈請開市。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清廷與俄國簽訂《恰克圖市約》五條。恰克圖、阿勒坦布拉格的貿易日益繁盛。
嘉慶、道光以來,中國從恰克圖輸往俄國的商品是以茶葉為大宗,其業務皆為晉商所壟斷[11]。恰克圖貿易大部份茶葉來自羊樓洞(今日湖北赤壁市附近的一個主要茶葉生產和貿易中心)[12]。當時,俄國出售毛皮、紡織品、成衣、生革、皮革、工具和牛,而中國則出售絲綢、棉布、茶葉、水果、瓷器、大米、蠟燭、大黃、生薑和麝香[7]。與其繁榮截然相反的是,恰克圖擁擠、骯髒、規劃不善[13]。
1782年,英國冒險家塞繆爾·邊沁造訪了恰克圖和買賣城,受到了清朝官員的接待。
俄國探險家尼古拉·普爾熱瓦爾斯基、格里戈里·波塔寧、彼得·科茲洛夫和弗拉基米爾·奧布魯切夫都是從恰克圖出發,開始了對蒙古內陸和新疆的探險。
1802年(清嘉慶七年)秋七月,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中右旗親王多羅額駙蘊端多爾濟請巡查恰克圖兩國邊界,清帝下旨要求每十年與庫倫辦事大臣輪流前往巡查。
1860年,中俄貿易全面開放。西伯利亞鐵路和東清鐵路都沒有經過恰克圖,此後恰克圖逐漸衰落。20世紀中葉,西伯利亞鐵路開始建設一條支線鐵路,該鐵路從烏蘭烏德至蒙古國烏蘭巴托,最終通往中國。這與古老的恰克圖商路平行。然而,這條鐵路穿越俄羅斯和蒙古邊境的地點並不是恰克圖本身,而是附近的納烏什基[15]。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