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空軍第73「施坦因霍夫」戰術聯隊(德語:Taktisches Luftwaffengeschwader 73 „Steinhoff“,縮寫為TaktLwG 73 „S“),在2013年9月30日前被稱為「第73『施坦因霍夫』戰鬥機聯隊」(Jagdgeschwader 73 „Steinhoff“),是德國空軍的一個榮譽航空聯隊(以約翰內斯·施坦因霍夫命名)及3個配備颱風戰鬥機的飛行作戰部隊之一。它在2004年成為德國聯邦國防軍首個接收颱風戰鬥機的部隊,並負責對駕駛這一機型的德國及奧地利飛行員進行培訓工作。該聯隊的駐地設於羅斯托克南部的拉格空軍基地。
歷史
第73戰鬥機聯隊於1959年12月1日成立於奧爾登堡空軍基地,並配備了CL-13B軍刀戰鬥機。1961年,該部隊被轉移至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普費德斯費爾德空軍基地,至1964年10月1日,第73戰鬥機聯隊被重編和更名為第42戰鬥轟炸機聯隊,並轉而配備G.91戰鬥機。1967年它再被重命名為第42輕型作戰聯隊,並在1975年引入F-4F幽靈戰鬥機後改稱第35戰鬥轟炸機聯隊。[1]
現駐地設於拉格的第73戰鬥機聯隊則是在兩德統一後,由來自普費德斯費爾德的第35戰鬥轟炸機聯隊與原國家人民軍設於普雷森的第3「弗拉基米爾·科馬洛夫」戰鬥機聯隊合併而成。較為特別的是,該聯隊下屬的第1中隊是唯一接收了原國家人民軍MiG-29支點戰鬥機的單位,最初它們是由東德空軍第3聯隊駐紮在巴特利本韋達的普雷森機場,其後於1991年單獨設立為MiG-29測試聯隊,而在1993年5月31日轉變為第73戰鬥機聯隊後,又於1994年10月1日全數遷往拉格[2]。
德國的24架MiG-29支點戰鬥機是北約在進行東擴前,唯一來自前華沙條約組織的機種,並且是北約成員國在進行實戰演習中最受歡迎的「假想敵」。為此目的,它們曾多次被轉移至美國,尤其是至拉斯維加斯附近的內利斯空軍基地。在第73聯隊通過引入颱風戰鬥機作戰後,共有22架MiG-29將交付至波蘭空軍使用。而其餘的另外2架中,一架於1996年墜毀,另一架則被轉移至柏林-加托夫的德國空軍博物館。
第2中隊在2002年4月退役前都使用從第35戰鬥轟炸機聯隊接管的F-4F幽靈戰鬥機,他們是在1997年從普費德斯費爾德轉場至拉格。在拉格,第73戰鬥機聯隊於1997年9月18日再次正式投入服務,並被授予了「施坦因霍夫」的榮譽名稱。這是根據前德國空軍總參謀長——約翰內斯·施坦因霍夫上將而得名[3]。
第73戰鬥機聯隊的最後9架MiG-29於2004年8月4日降落在比得哥什,它們在那裏將首先根據波蘭空軍的需求換裝新設備,並作部分翻修。這些飛機的新基地是位於馬爾堡的波蘭空軍第41戰術中隊。自2004年4月30日起,第73戰鬥機聯隊開始接收首批6架颱風戰鬥機(雙座)[4]。該聯隊的主要任務是對德國空軍的所有颱風戰鬥機飛行員進行培訓。此外,在與奧地利共和國簽訂的合作協議框架內,奧地利的颱風戰鬥機飛行員也可在拉格接受培訓[5]。
為了支持颱風戰鬥機在2009年2月4日至16日舉行的印度航空展「AERO INDIA 2009」上進行銷售,該聯隊的3架颱風戰鬥機在空中巴士A310 MRTT型空中加油機和70名士兵的護送下,飛抵班加羅爾附近的葉拉漢卡空軍基地。期間它們在沙特阿拉伯的哈立德國王國際機場作經停[6]。
作為德國聯邦國防軍體制改革的一部分,第73「施坦因霍夫」戰鬥機聯隊於2013年10月1日被更名為第73「施坦因霍夫」戰術聯隊[7]。
-
5架龍捲風戰鬥轟炸機及1架MiG-29支點戰鬥機編隊於2003年
-
特殊塗裝的MiG-29
-
1架MiG-29與1架美國空軍F-15C
-
即將起飛的颱風戰鬥機
-
雙座颱風戰鬥機停靠於拉格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