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重力透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微重力透鏡(英語: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是發生在恆星級天體中的重力透鏡現象。與發生在星系尺度上的重力透鏡現象相比,微重力透鏡的源天體質量很小,光的偏轉要小得多,通常情況下難以直接觀測到微重力透鏡所成的像,而只能觀察到光度在瞬間增強的現象。銀河系存在相當數量的恆星級黑洞、褐矮星、紅矮星、白矮星、行星等較暗弱的天體,它們造成的微重力透鏡現象能夠在短時間內令背景光發生畸變。因此微重力透鏡為研究這些天體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手段。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6月6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6月6日) |

人們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提出了微重力透鏡的概念。20世紀8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波蘭天文學家玻丹·帕琴斯基(Bohdan Paczyński)討論了銀河系暈中不發光的暗天體作為微重力透鏡的可能性[1],認為它們有很高的機率被觀測到。這些天體叫做大質量緻密暈天體。1993年,人們在大麥哲倫雲中發現了第一個微重力透鏡。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