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化研究中心(英語: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CCCS)是英國伯明翰大學的一所研究中心。它由斯圖亞特·霍爾和第一任主任理查德·霍加特於1964年創立。[1][2]1964-2002年間,它在文化研究領域的發展中有着重要地位。[3]
歷史
該中心即文化研究領域內著名的伯明翰學派,或更籠統地說,是「英國文化研究」的中心。在第一任主任理查德·霍加特於1968年離職後,該中心由斯圖亞特·霍爾(1969 – 1979)領導。其繼任者是理查德·約翰遜(Richard Johnson,1980 – 1987)。當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和政治研究方法和英國戰後歷史發展息息相關:反斯大林主義的新左派的興起;二戰後英國成人教育的推廣;1945年後數十年英國流行文化的「美國化」和大眾傳播的發展;英國社會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以及符號學和結構主義等新批評方法在英國學術界的影響。[4][5]該中心受到各種思潮影響(女性主義、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尤其是路易斯·阿爾都塞和安東尼奧·葛蘭西的作品、社會學、批判性種族理論和後結構主義),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創立了各種方法來進行文化研究,其中包括:意識形態分析、工人階級文化和亞文化研究、媒體受眾的角色、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國家政治中的霸權鬥爭,以及種族在社會和文化進程中的地位。[6]該中心出版的著名書籍包括:《Off-Centre: Feminism and Cultural Studies》[7]、《通過儀式抵抗》[8]、《帝國反擊戰》[9]、《Border Patrols: Policing the Boundaries of Heterosexuality》[10]等。中心的發展史記載於該中心1973-1988年間發表的一系列模版印刷論文。[11]為紀念CCCS成立50周年,伯明翰大學與該中心的歷任成員(包括Richard Johnson、Stuart Hall和Michael Green)合作,在位於伯明翰的Cadbury研究圖書館建立了CCCS相關資料檔案。[12]
知名成員
該中心進行了許多重要研究,培養了不少傑出研究人員和學者。斯圖亞特·霍爾於1968年成為該中心的主任,提出了開創性的傳播的編碼/解碼模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集體研究的成果《監控危機》(Policing the Crisis,1978)[13], 這是一項針對「搶劫」(街頭暴力)的法律和秩序運動的研究。它預示了1980年代瑪格麗特·戴卓爾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的許多法律和秩序話題。大衛·莫利(David Morley)和夏洛特·布倫斯登(Charlotte Brunsdon)在《全國項目》(The Nationwide Project)中開創了該中心的實證研究方法。
理查德·約翰遜(Richard Johnson)後來擔任該中心的主任,並鼓勵研究社會和文化歷史。該中心的工作人員包括著名文化和科學理論家莫林·麥克尼爾(Maureen McNeil),專注於中部地區媒體、文化政策和區域文化的米高·格林(Michael Green),以及文化和媒體領域的安·格雷(Ann Gray)。
關閉
新成立的文化研究和社會學系在2002年突然意外地關閉,大學的高層管理稱此舉為「重組」。[14]解散新部門的直接原因是其在英國2001年科研評估(RAE)的結果出乎意料地差,而該大學的一位院長認為關閉的決策是「缺乏經驗的『大男子主義管理』」的結果。[15]學生和教職工發起了拯救學院運動,在全國媒體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世界各地的前校友寄來大量支持信件,但運動未能成功。[16]該院系14名教職員工中,有4名被「保留」,數百名學生(當時有近25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許多來自國外)被轉移到其他系。在隨後的爭執中,多數部門員工離職。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