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张继煦

張繼煦(1877年12月12日—1955年12月21日)[1],又名張勳,號春霆湖北枝江人。中國教育家。

生平

1877年12月12日生於枝江縣一個書香世家,幼年家中讀私塾,15歲考中秀才,選送至武昌經心書院兩湖書院學習,24歲考中舉人。[1]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獲官費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1]。1903年1月,他和劉成禺等人創辦《湖北學生界》。1905年,他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他歸國參加鄉試,中舉人。此後,他歷任湖北省學務公所實業科長,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教育部視學、普通教育司司長、代理教育總長,安徽省教育廳廳長。在安徽省教育廳廳長任內,他力爭「教育經費獨立」,還同情並支持進步學生活動。[2]

1922 年1月,他任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校長。1923年9月該學校更名為國立武昌師範大學,他仍任校長。1924年9月,因學校經費困難,他被迫辭去國立武昌師範大學校長職務。此後他歷任湖北省政府視察、湖北省通志館總纂、武昌荊南中學校長、湖北師範學院教務長。[2]

抗日戰爭期間,他拒絕了日軍出面組織維持會的要求。[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歷任武漢市參事室參事、湖北省參事室參事、武漢市人民政府委員等職。[2]1955年12月21日於武昌逝世[1]

他長期從事教育、文史資料整理、版本學研究。他曾經主辦國音傳習所,在全中國推廣國語[2]

著作

  • 《異字考》
  • 《張文襄公治鄂記》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