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忠仁(1898年2月25日—1971年11月17日)[1][2],字乃迅,廣東省中山縣人,出生於天津[1],致力於中華民國童軍運動及童軍學術化的發展,被譽為「中國童子軍學術之師」[1],曾擔任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的司令[3],及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學校(現在的國立臺南大學)的第一屆校長。
張忠仁是中華民國童軍早期的領導者之一[4],曾就讀天津新學書院,畢業後在天津大使館任職,並在1915年時在天津新學書院創辦童子軍團,過程中常與在漢口的嚴家麟通訊聯繫[1]。
1928年擔任中國國民黨童子軍的司令,並統一中國各地的中國童子軍徽[5],並於1934年提議在南京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1]。二戰後,在1946年到台灣接收臺灣省立臺南師範學校(現在的國立臺南大學),並擔任戰後的第一屆校長[6],並成立台南師範學校附設台南童子軍實驗團,擔任團長,由胡立人、張效良擔任副團長[7],也繼續在台灣推動童軍活動。1953年在台北舉辦的「臺北市童子軍幹部訓練營」就由張忠仁擔任團長,1954年參與參加菲律賓第1次全國大露營代表團,擔任顧問職務[8]。
張忠仁後來主張將童軍改名為「健士」[9],取其「力求健全之士」之意[10],並在1958年創辦「健士生活」半月刊。1971年逝世,隔年由總統蔣中正、行政院長蔣經國明令褒揚[11]。
張忠仁譯述包括童軍團實務、童軍學術講座、童軍運勳等多種童軍文獻[1],有些著作是由張忠仁過世後成立的「紀念張忠仁先生工作委員會」編訂。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