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剛(1913年7月10日—2011年11月23日),生於湖北紅安,中國著名經濟學家,被認為是中國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1]。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兼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華外國經濟學會名譽會長、中美經濟合作學術委員會中方主席,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2011年因病在武漢協和醫院逝世[2]

生平

1934年,張培剛本科畢業於國立武漢大學經濟系,考取美國庚子賠款留學獎金,1941年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就讀。1942年,轉入文理學院研究生院攻讀經濟學學位;[3]1945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其在哈佛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獲得1946~1947年度大衛·威爾士獎(David A. Wells' Prize in Economics),這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年度最佳博士論文獎,獲獎者可得到500美金的獎勵。[4]該論文奠定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因此被譽為發展經濟學的奠基人。[5]

1946年張培剛回國,擔任國立武漢大學經濟系教授兼系主任。1948年擔任聯合國亞洲及遠東經濟委員會顧問及研究員。1949年2月再次回武漢大學擔任教職。[4]1952年底,調至正在組建的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任建院籌備委員會委員兼基建辦公室主任。[3]

主要著作

  • 《農業與工業化》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
  • 《發展經濟學通論第一卷:農業國工業化問題》
  • 《發展經濟學往何處去》
  • 《新發展經濟學》
  •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
  •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4]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