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郡 (秦朝)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廬江郡 (秦朝)

廬江郡,是中國秦朝西漢前期的一個,相當於今江西省之大部,後改爲豫章郡

秦朝

秦滅楚國後,將今安徽省淮南和江西省的大部分地區劃屬九江郡。大約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因秦軍大規模南下,準備與百越作戰,因此分九江郡江南一帶設置廬江郡。[1][2]廬江郡得名於境內的古廬江(今江西樂安江),與浙江同出於江西婺源和安徽休寧交界處的六股尖。[3][4]

秦朝廬江郡治當番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東北)。領縣方面,綜合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二書所記,可考縣份為新淦縣鄡陽縣番陽縣南昌縣餘汗縣南野縣廬陵縣安平縣8縣。

漢朝

漢元年(前206年)十月,沛公劉邦攻入關中,秦王朝覆滅。二月,項羽劃地分封滅秦有功將領、舊六國貴族及秦朝降將等18人為王。廬江郡作爲九江王英布的封地。[5]前203年,漢朝改封英布爲淮南王,仍領廬江郡。[6]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廬江郡屬淮南王劉長[7]文帝六年(前174年),劉長死後,廬江爲漢郡。[8]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四月,以廬江郡置廬江國,立淮南王劉長之子劉賜為廬江王。[9]景帝四年(前164年),廬江王劉賜徒封衡山王,廬江國除,復爲漢郡。[10]

西漢前期的廬江郡仍轄江西大部,與秦代基本相同,是漢朝百越之間的前線邊郡。[11]漢文帝二年(前178年),淮南王劉長發兵攻破與廬江郡接壤的南海國,將南海國越人遷往廬江郡境內的上淦。[12][13][14][15]文帝六年(前174年),劉長遣使閩越匈奴謀反。[16]淮南國被廢除後,賈誼主張廬江郡作爲漢朝直轄,和秦朝統治的極限相去不遠,應分封諸侯王。[17]七國之亂時,廬江王劉賜雖未加入叛軍,但也與越人遣使往來。[18]漢朝平定七國之亂後,便以此爲由,將廬江國廢除。[10]

江南廬江郡撤銷的具體時間尚不可考。至遲在建元三年(前138年),文獻中記載的「廬江郡」已是江淮之間的廬江郡,[19][20]則江南廬江郡撤銷的時間不晚於這一年。但昌武認爲,漢朝在平定七國之亂後,將廬江、豫章二郡合併爲豫章郡,在江北割衡山國之東南爲江北廬江郡[21]馬孟龍根據「廬江豫守」封泥認爲,漢朝在平定七國之亂後,合併廬江、豫章二郡爲「廬江豫章郡」,江北廬江郡設置於漢景帝中後期。[22]

漢朝廬江郡治當鄱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東北)。領縣方面,據《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秦漢卷》所記,為鄱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東北)、彭澤縣(今江西省湖口縣東)、歷陵縣(今江西省德安縣東北)、餘汗縣(今江西省餘干縣)、鄡陽縣(今江西省鄱陽縣西北鄱陽湖中)、柴桑縣(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春穀縣(今安徽省繁昌縣西北)、宣城縣(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西)、陵陽縣(今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南)、涇縣(今安徽省涇縣西北)10縣。[23]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