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1938年夏,日軍兩次轟炸無為,中華民國無為縣縣長韋延傑帶着常備隊逃至無為西南鄉。6月中旬,日軍400多人入侵舒廬交界的荷包山,抵禦的川軍楊森部失利,後向廬、無方向撤退,廬江縣長李治強率領縣府人員逃往黃泥河。無、廬兩縣縣政府處於真空的情況下,中共地下組織通過安徽省動委會內的知名愛國人士,敦促省政府撤銷韋延傑、李治強的職務,並任命由地下黨推薦的進步人土胡竺冰、翟宗文分任無為、廬江縣縣長[2]。然而韋延傑和李志強拒不服從省政府的調動,新派的兩位縣長几次上任,韋、李均通過地方反動武裝與日偽勾結,拒絕移交。在此情況下,安徽省政府主席、五戰區第二十一集團軍司令省動委會主任廖磊要求新四軍第四支隊,對韋延傑、李志強實行「壓交」,並護送新縣長胡竺冰、翟宗文到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司令員高敬亭即命令所屬部隊,對拒絕移交的無為、廬江兩縣的舊縣長及所把持的地方武裝發動攻擊[3]。
經過
1938年10月,新四軍第4支隊根據國中華民國安徽省政府電令,派出第7團、手槍團和特務營,進討伐無為、廬江兩縣勾結日軍、破壞抗日的原任縣長及其反動武裝[1]。10月22日,抵達黃屯集中。23日上午,手槍團和特務營攻入無為縣襄安鎮,全殲駐襄安的無為縣警備司令部和保安大隊,俘警備司令等600餘人。同日下午,第7團和特務營攻入無為縣城,先後又殲5個保安大隊。戰鬥結束後,胡竺冰就任縣長,組建了無為縣總隊,張文學(中共黨員)擔任總隊長[4]。11月2日夜,新四軍攻入廬江縣城,在巷戰中活捉警備司令,殲保安大隊1,000餘人。翟宗文擔任新縣長,並組建縣中隊。事後七團一營留守廬江,四支隊其他部隊陸續返回原駐地。兩次討伐戰共殲日偽部隊2,800餘人,繳獲各種槍1,600餘支[5]。
意義
此次戰役對新四軍有重大意義。首先開創了皖中抗戰局面,提高了新四軍在當地民眾地位。新縣長的到任,促使無為縣抗日人民自衛軍成立,並促使中共無為縣委組織迅速發展、並解決了組建淮南抗日游擊縱隊武器短缺問題。1939年5月,新四軍江北指揮部及前委在廬江東湯池成立[6]。
隨後新四軍軍部要求第4支隊繼續向東發展,但由於當時中共鄂豫皖省委執行王明領導的中共中央長江局採用的主張,加上第4支隊長高敬亭的阻礙,部隊並未向東發展[7]。直至1938年11月,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抵達江北,直接指揮第四支隊第八團(原鄂豫邊紅軍游擊隊)東進[8]。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