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4年1月13日) |

秦代

唐代
宋代

宋代重修了子城(即中城),增築東、西兩城,史稱「宋三城」,分佈着16個城門。行春門連通中城和東城,而朝天門則連通中城和西城。
- 南門:魚藻門易名為鎮安門(清代改稱大南門)。
- 東門:行春門,今長塘街北端與中山四路相交處以西,與西門在同一直線上。
- 西門:代天門,今中山五路和原黃鸝巷相交處以東,與東門在同一直線上。
- 東南門:步雲門,今文明路與文明門街相交處(清代改稱文明門)。
- 迎薰門
- 拱辰門
- 震東門
- 西門2個:豐樂門、金肅門
- 北門2個:威遠門、就日門
- 南門5個:自西往東分別是阜財門、善利門、朝宗門、素波門、航海門。
明清時期
鎮海樓與廣州明城牆 | |
---|---|
![]() 越秀山上的殘餘城牆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廣州市越秀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朝至民國 |
編號 | 7-1275-3-44 |
認定時間 | 2013年 |
舊城八門,分別是:
城門 | 朝代 | 位置 |
---|---|---|
正北門,又名大北門 | 宋代至明、清 | 曾是廣州北面的制高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因位於省城北部,較爲荒涼。約在今越秀區,在越秀山(觀音山)西面,位於宋代朝宗門的舊址,今解放北路與盤福路交匯處。在大北門遺址建有花圃,仍俗稱「大北花圈」。 |
小北門 | 宋代至明、清 | 約在越秀山(觀音山)東面,處越秀山麓,與正北門一樣,曾是兵家必爭之地多年,亦較爲荒涼。在今小北路與越秀北路交匯處,約小北花圈處。 |
大東門,又名正東門 | 宋代至明、清 | 在今中山三路、中山四路與越秀路交匯處。路口以東,是古代的護城河東濠涌,該處至今仍是廣州舊城區一個地名。 |
正西門,俗稱西門口 | 明、清 | 在今中山六路、中山七路與人民北路、人民中路交匯處一帶,現僅存一小段城基。 |
正南門,又名大南門 | 明、清 | 在今北京路、大南路路口,近永漢電影院處。城牆被清拆後,該處新開的馬路,被命名為大南路。 |
定海門 | 明、清 | 在今德政路與文明路交界處。 |
文明門 | 明、清 | 在今文明路。 |
歸德門,又名小市門 | 明、清 | 在今解放路與大德路交匯處。 |
外城五門,分別是:
新城三門,分別是:

水門二座,分別是:
中文名 | 傳統英文名 |
---|---|
大東門 | Large East Gate |
小東門 | Small East Gate |
小南門 | Small South Gate |
永興門 | Wing Hing Gate |
文明門 | Man Ming Gate |
正南門 | Large South Gate |
永清門 | Wing Tsing Gate |
歸德門 | Centre Gate |
五仙門 | 5 Genii Gate |
靖海門 | River Gate |
油欄門 | Oil Gate |
竹欄門 | Bamboo Gate |
太平門 | Peace Gate |
正西門 | Large West Gate |
大北門 | Large North Gate |
五層樓 | Five Storied Pagoda |
小北門 | Small North Gate |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