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寧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41°36′17″N 121°47′08″E

快速預覽 廣寧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廣寧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遼寧省錦州市北鎮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6-499
認定時間2006年5月
關閉

廣寧城是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遼寧省錦州北鎮市北鎮街道廣寧街道的城池建築,始建於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是明代遼東鎮廣寧衛衛所之所在,其城牆和城內的鼓樓、李成梁石牌坊於2006年被合併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建置史

Thumb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全遼志》廣寧鎮城圖

北鎮市地處遼寧省西部,醫巫閭山東麓,其建置始於西漢所置無慮縣[註 1],隸遼東郡,東漢末廢。唐代置巫閭守尉都護府,設守捉城。遼代天祿元年(947)和乾亨四年(982)分別在境內置顯州乾州兩處奉陵邑,隸東京道,其中顯州州治原位於奉先縣,乾州州治位於奉陵縣,今北鎮城區一帶置有山東縣,隸顯州,金代天輔七年(1123)升顯州為廣寧府並移州治於山東縣,大定二十九年(1189)易名廣寧縣。元初廢廣寧縣,至元十五年(1278)改廣寧府為廣寧府路。明初廢廣寧府路,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廣寧衛,二十五年(1392)封朱植遼王,二十六年(1393)在此就藩(至建文四年(1406)移國),同年又置廣寧中、左、右三衛,均屬遼東都指揮使司,鎮守遼東總兵官即駐廣寧(隆慶元年(1567)後冬季移駐遼陽[4])。清代康熙三年(1664)復置廣寧府,並置廣寧縣為府治所在,次年廢廣寧府並將廣寧縣改隸錦州府。民國二年(1913)因與廣東省廣寧縣同名而改稱北鎮縣[5][2]。1995年撤縣設北寧市,2006年更名北鎮市[3]

建築史

Thumb
民國二十二年(1933)《北鎮縣誌》北鎮縣城市街圖(時南關城已傾圮)

原遼代顯州城址位於今北鎮城區西南約五里北鎮廟一帶,金代天會八年(1130)易名鍾秀縣,蒙古至元六年(1269)廢,後復置,明初又廢[6]。遼代乾州城址最初位於今北鎮城區西南約七里小常屯村一帶,金代天會八年(1130)廢乾州,並將奉陵縣易名閭陽縣,大定二十九年(1189)移治今北鎮城區西南五十里的南州寨(即閭陽驛城,今北鎮市閭陽鎮閭陽驛村一帶),明初廢為驛[7]

原遼代顯州山東縣城址(金代廣寧府廣寧縣城址)位於今北鎮城區鼓樓以北一帶,後毀於元末[8]。明代置廣寧衛後,由指揮僉事王雄在舊址上修築衛城,都督劉真包砌磚石,明永樂和正德年間續築南關城,之後又擴展主城,明嘉靖十六年(1537)、三十五年(1556)和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9][10]

1949年後主城仍基本保存,1960年3月「廣寧城」被公佈為錦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但文革期間各機關、團體乃至城鄉居民競相拆用城磚,至1973年僅西北隅駐軍營房旁的一段磚牆和其北部的一段夯土牆保存。1976年4月沿原城牆基建環城公路。1983年3月「廣寧城址」被重新公佈為北鎮縣文物保護單位[2]:538[8]。2006年5月「廣寧城」(含城牆、鼓樓和李成梁石牌坊)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

建築

城牆

Thumb
1972年5月的廣寧城(時為北鎮縣城)衛星影像

清代乾隆年間重修後的廣寧城位於醫巫閭山東麓,頭道河(城址東側)和二道河(城址西側)之間,略呈「凸」字形,南寬北窄,南北長2公里,東西最寬1.6公里,總周長約7公里,城內面積約3.2平方公里[8],除西北角將萬紫山圍入外其餘均為平地。主城城周十里二百八十步(約5248米),高三丈五尺(約11.2米),厚一丈五尺(約4.8米),南關城三面城周三里二百二十步(約1792米),與主城城周共計十四里二百四十步(約7104米)。主城最初設陸門六座,後堵塞一座西門,餘五座,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門永安門、小南門泰安門、南門迎恩門、西門拱鎮門和北門靖遠門,其位置各不相對,門外均設有瓮城。主城四角各設角樓一座(民國時已傾圮),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北角鎮朔樓、東南角柔遠樓、西南角望京樓和西北角瞻秀樓,東南角有奎星樓一座。南關城設陸門三座,按順時針方向依次為東門宣化門、南門迎恩門和西門振武門[10]。現存磚牆378米及夯土牆1250米,磚牆平均高11.7米,基寬6米,頂寬5米,以條石為基,中間夯土築就,內石外磚包砌[11][註 2]

城內主要街道呈十字形,交會處稱十字街,十字街至南門間為南大街,至北門間為北大街,至東城牆間為東大街,至西門間為西大街,東門至北大街間為老東街,以南大街及南關地區商業最為繁盛,北大街、老東街、西大街和東大街的商戶依次遞減[12]

明代衛城時期的城內主要建築有鼓樓、遼王府(位於城西北萬紫山南麓,其址後演變為祖師廟、娘娘廟、崇泉寺和藥王廟等廟宇建築群)、鎮守總兵府(明代《全遼志》稱位於東門內大街北,民國《北鎮縣誌》稱位於東大街北側,且清代將其改作廣寧縣衙)、鎮東堂(又名會府,位於鼓樓西側,為鎮守遼東總兵官、巡撫遼東都御史和鎮守遼東太監議事辦公之處)、李成梁石牌坊、孔廟(其歷史可追溯至元代廣寧府路儒學,原在廣寧右衛西北,明正統時改建於鎮東堂與鼓樓之間,清代沿用作為廣寧縣學文廟)、城隍廟(位於北門內北大街西側,始建年代無考)、崇興寺及雙塔(位於城東北,始建於唐代貞觀年間)、崇泉寺(位於城西北萬紫山南麓,始建年代無考,明代有重修記載)、觀音堂(位於鼓樓東側,始建年代無考,明代有重修記載)和水陸殿(位於東大街南側,清代改建為大佛寺)等[13][14]。城內四衛的駐軍情況為廣寧衛在鼓樓北,廣寧中衛在西門裏,廣寧左衛在城東北隅,廣寧右衛在城西北隅[15]

清代置廣寧縣衙,在沿用前代孔廟、城隍廟及佛寺的基礎上,又陸續新增文昌宮(位於鼓樓附近,始建於清康熙年間)、關帝廟(位於孔廟東側,清代由山西商人建造,民國初年關岳合祀,改稱武廟)、祖師廟(位於城西北萬紫山南麓,始建於清雍正年間)和藥王廟(位於城西北,始建於清初)等[16],清末又出現天主教堂新教教堂

1943年以後,古城逐漸遭到毀壞。1943年,勤勞奉仕隊拆掉西門瓮圈。194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出於軍事需要,拆掉城頭女牆,又打開五處豁口以便出入。1957年,北鎮縣修建工人倶樂部,拆用小南門的部分城牆磚,其它部位都保持完好,當時北鎮古城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化大革命期間,古城遭到嚴重破壞,縣「革委會」為了修建看守所和防空洞等較大工程,拆用了大量城牆磚。隨之,許多單位修築防空洞和個人家庭建築,都爭相去拆取城牆磚。1972年9月,北鎮縣修建體育場,拆掉西門一帶的城牆磚,此後單位、個人的毀城之風愈演愈烈,至1973年,除城內駐軍3166部隊營房的380米城牆得以倖存外,其餘大部分都是殘垣斷壁,土礫堆積,令人觸目傷神。1976年,縣「革委會」組織各部門在古城牆基上修建了環城路,至此,經歷千年風雨滄桑的北鎮古城牆亦不復存在。

現狀廣寧城仍為北鎮市城區的主要組成部分,原城牆基址大部分即今東西南北環路,原東、西大街即今廣寧西路-廣寧東路,原南、北大街仍用舊名、原老東街即今育才路。城內的古蹟主要存鼓樓、李成梁石牌坊、崇興寺雙塔、天主教堂和基督教堂(另據1990年縣誌記載,當時藥王廟尚存,現已不復存在)[2]:537-538。城址範圍內的當代公共建築主要有北鎮市客運站、北鎮市高級中學(劉嘉麒肖作福馬殿榮馬蔚華[17]李文亮[18]等曾在此就讀)、北鎮市體育館、北鎮市人民醫院、北鎮市中醫院和北鎮市萬紫山烈士陵園等,北鎮市人民政府等行政機關則大部分位於城址範圍外西側的新城區[註 3]

Thumb
磚牆段
Thumb
夯土牆段

鼓樓

北鎮鼓樓位於南北大街中部,李成梁石坊北70米處,是建在大方形台基上的重樓式建築,南北20米,東西24米,正中辟南北拱洞通門。東北角有花崗岩石踏垛39級。可沿此登上台基頂部。台基上東南、西南二隅各有一根六米高的朱紅旗杆豎立。中間陳設香亭二座和香爐一個。台基正中為二層鼓樓,下層為磚木結構,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四周有迴廊。四壁各闢券門,四根角柱直貫頂層。下層樓室內東南角設一木梯通向頂層。頂樓面闊三間,進深一間,為歇山式小木架結構。內有大鼓一面,是帥帳擊鼓點將必備之物。

傳說鼓樓是遼代顯州山東縣南門城樓。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都尉史王之誥闊築里城時,這裏變成了城池中心,在此修建了鼓樓。鼓樓前四十米處有石拱橋一座,名通濟橋。原有太惠泉之水引入文廟泮池,再從橋下東流。水流淙淙有聲,碧波如玉。明代稱此景為「通濟繞玉」,為廣寧八景之一。明英宗天順年間,鼓樓懸掛軍帥大旗。李成梁駐守廣寧時,以鼓樓為點將台。

清朝時,鼓樓已失去了其軍事意義,不再是閱兵點將的高台了。隨着宗教的發展,世人把鼓樓視為胡仙的福地洞天,人們對鼓樓中仙道的信仰逐年加深。送匾、進香、上供穿袍、頂禮膜拜者接踵而至,成為遠近聞名的宗教場所。歷代當政者皆重視鼓樓的修繕工作,在清末民國偽滿期間都曾重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人民政府將鼓樓作為歷史文物進行妥善保護和維修。尤其是在1993年,進行一次大規模的重修。樓脊、瓦蓋、各種飾件輪換一新。重補遺落的匾額「化險為夷」、「感同再造」、「仙骨佛心」、「保衛桑梓」、「捍患御災」、「威靈顯耀」、「洞天福地」等匾額,又增掛了「有求必應」、「神靈顯佑」兩塊匾額。這次維修,對民國十八年由萬益三書寫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失落的兩幅楹聯,分別補寫後掛於東面和北面,茲錄如下:

東聯題曰: 天地此登臨,看廓外雲山都崍眼底;繁華誰喚醒,聽樓中鐘鼓頓覺心頭。

北聯題曰: 神機默佑危機,變態靖風雲,百里河山茲保障;仙道顯為善道,重光昭日月,卅年筆墨證前緣。

這次重修,新增掛兩幅楹聯。南面一聯由邑人徐長鴻撰,錦州邵秉仁書。聯曰: 古城起煙霞,縱目皆開新市井;關山埋斷戟,登樓尚憶故將軍。

西面一聯是邑人佘象乾撰寫。其聯為: 爐香縹緲祥雲饒,神仙訓爾:洗心革面多行善;寶鼎醍醐玉露垂,聖哲常云:愛國興家作完人。

這次重修,還在樓室內重塑了七尊胡仙泥像。

國務院批准,2006年5月25日,北鎮鼓樓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成梁石牌坊

李成梁石牌坊又名寧遠伯牌坊,位於鼓樓南側,李成梁曾於明隆慶萬曆年間兩次任鎮守遼東總兵官,萬曆八年(1580)朝廷為表彰其功建此石坊。該坊為三間四柱五樓式,單檐廡殿頂,暗紫微青色花崗岩質,高9.25米,寬13.1米,最上豎匾刻「世爵」,其下兩橫額依次刻「天朝誥券」(左右有立坊者姓名及「萬曆八年十月吉日立」字樣)和「鎮守遼東總兵官太保兼太子太保寧遠伯李成梁」,明間兩柱柱腳前後均置石獅,其餘兩柱柱腳前後均置抱鼓石,橫樑上有鯉魚跳龍門、二龍戲珠和四季花卉等浮雕[19][2]:537

Thumb
北鎮鼓樓
Thumb
北鎮鼓樓內供奉的狐仙
Thumb
李成梁石牌坊
Thumb
李成梁石牌坊局部

註釋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