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災樂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幸災樂禍

幸災樂禍是通過學習或目睹他人的麻煩,失敗或屈辱而獲得的愉悅,喜悅或自我滿足的經歷。

《返回女修道院》,作者 Eduardo Zamacois y Zabala,畫於1868年。一群僧侶在笑的同時另一個孤獨的和尚在與驢搏鬥

幸災樂禍是一種複雜的情感,此時不會對某人的不幸感到同情,而是會產生愉悅的感覺,而這種愉悅的感覺來自於觀察某人的失敗。這種情緒在兒童中產生的概率比成年人更多。成年人通常也會遇到某種幸災樂禍,但他們通常會掩飾它(暗中竊喜)。[1]

幸災(見人有難而高興[2])語出於左傳戰國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00年)僖公十四年,[3]而樂禍(以別人的不幸遭遇為樂[4])語出於左傳莊公二十年。[5]幸災樂禍一起指心懷妒忌,對於他人的不幸遭遇引以為樂,[2]語出於北齊南北朝西元420年-581年)顏氏家訓誡兵(顏之推著)。[6]西方語言中的類似詞彙則源於德語的幸災樂禍(Schadenfreude,直譯為傷害性喜悅),意指藉由他人的痛苦獲得快樂[7]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