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板電腦亦簡稱平板Tablet,一種小型的、可攜帶式的個人電腦流動裝置。允許用戶通過手指或觸控筆來進行活動,而不是傳統的鍵盤滑鼠

正在打開維基百科的iPad平板電腦
蘋果公司iPad平板電腦。

早期平板電腦使用Wacom數碼板[1],還有UC Logic以及Finepoint公司製造的數碼板。數碼板能快速的將觸控筆的位置傳送給電腦,然而可能因為周圍裝置的干擾,很多型號都發生過游標「顫抖」的問題,這個問題會增加某些操作的難度,例如:畫直線、寫小字等等。

到了iPad崛起後,平板電腦輸入以多點輕觸螢幕為主[2][3],雖然輸入稍慢,但是按鍵可以無限擴充,無論是蘋果iPad系列和Google領導的Android陣營還有微軟Surface系列皆採取多點輕觸螢幕,少數需求者才會加裝觸控筆或是實體鍵盤

類型

平板型

一個螢幕的平板電腦為主要最大特色,可以透過藍芽USB介面連接鍵盤滑鼠及其它周邊配備。早期有Motion Computing/Gateway Computers富士通惠普/康柏;現在廠商有蘋果公司iPad系列、GoogleAndroid陣營和Chromebook陣營部分機型、華為Matepad、微軟Surface一部分型號、亞馬遜Kindle等。

二合一型手提電腦

Thumb
微軟公司推出的「Surface Laptop Studio」二合一筆記本

二合一手提電腦是一種手提電腦與平板電腦相結合的電子產品。其螢幕和鍵盤通過水平、垂直180°前後旋轉、前後移動或軌道方式滑出等方式連接,實現了在手提電腦和平板電腦兩種類型之間的切換。最常見的品牌有微軟華碩惠普聯想宏碁東芝以及GoogleChromebook陣營部分機型。

歷史

來自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的艾倫·凱(Alan Kay)在60年代末提出了一種可以用筆輸入資訊的叫做Dynabook的新型手提電腦的構想。然而,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沒有對該構想提供支援。第一部用作商業的平板電腦是1989年9月上市的GRiD Systems製造的GRiDPad[4],它使用基於MS-DOS的作業系統。而另外一部Go Corporation製造的平板電腦Momenta Pentop於1991年上市。1992年,Go推出了一款專用作業系統,命名為PenPoint OS[5],同時微軟公司也推出了Windows for Pen Computing[6]。跟ThinkPad這個詞暗示的一樣,IBM ThinkPad系列的原始型號也都是平板電腦。這些早先的例子都失敗了,那令人詬病的手寫辨識率根本就不符合用戶的需求,並且高居不下的價格和重量也很成問題。譬如說,Momenta重達7磅(大約3.2千克)並且價格高達5000美元。

在2000年代平板電腦主要都是執行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系統[7]。Tablet PC Edition 2005包含了Service Pack 2並且可免費升級。

2002年秋季因為微軟公司大力推廣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漸漸變得流行起來。

2005版帶來了增強的手寫辨識率並且改善了輸入面板,讓輸入面板支援幾乎所有程式。在CES 2005期間,微軟向用戶展示了一些下一次升級計劃中的特性。下次升級將會允許用戶直接在桌面上寫字、增加手寫便箋時的可視性。

2006年,微軟發佈新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Vista,在家庭進階版(Home Premium)、商業版(Business)、旗艦版(Ultimate)中均加入了對平板電腦的支援,甚至還專門為之設計了名為「墨球」的內建遊戲。

到了2009年,微軟發佈了Windows 7系統,在家庭進階版(Home Premium)、商業版(Business)、旗艦版(Ultimate)中進一步加入了對平板電腦的支援,新增虛構鍵盤。

執行Linux是平板電腦的另一個選擇。對於一些Linux銷售和一些平板電腦,跟早期的Lycoris Desktop/LX Tablet Edition一樣。Linux天生就缺乏平板電腦專用程式,但隨着帶有手寫辨識功能的EmperorLinux Raven X41 Tablet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Linux平板電腦的使用體驗已經改善了許多。

來自Novell公司的openSUSE Linux也對平板電腦有着部分的支援。而對於一些客製化性很強的作業系統,包括Ubuntu Linux,也有人自己動手修改使其支援平板電腦,甚至有人提出發行Tabuntu的Ubuntu衍生版本。

如日立VisionPlate平板電腦就可以選裝Linux[8],並且能夠迅速的作為無線X-Window系統終端,擺脫了執行實實在在的程式所需要的硬件,相反的,可以讓所有在VisionPlate上的資源都可以用來顯示在區域網絡或更廣範圍的網絡的其他電腦執行的程式。這種方式可以使平板電腦作為一種無線圖型終端用在垂直行銷市場,比如餐館的消費終端上。

打從1989年GRiD Systems製造的GRiDPad開始到在21世紀前10年整整有21年間平板電腦沒有太大變化,作業系統是Windows系統和少數的Linux,在工業、醫學和政府等顧客群內有小型市場。它們的主要用戶群除了學生和專業人員以外就幾乎沒有其他消費者,市場整個被手提電腦搶去。直到2010年1月27日蘋果公司發佈了iPad之後才有了重大變化。

iPad崛起

2010年1月27日蘋果公司發佈了初代iPad,搭載蘋果的iOS作業系統,後在2019年分化成專為平板設計的iPadOS。iPad的用戶介面是以多點輕觸螢幕為主來進行設計,也包括虛擬鍵盤。每一款iPad皆有內建Wi-Fi,某些機型也同時支援流動網絡,第一款iPad在2010年4月3日推出,2012年10月23日推出iPad mini系列,2013年10月22日推出IPad Air,2015年9月9日推出IPad Pro。自2010年發售以來,iPad已售出超過2.2億台(統計至2014年10月為止)[9],佔據了全球平板電腦市場的81%[10]。截至2013年10月止,在App Store上有超過475,000個由蘋果和其他公司為iPad設計的應用程式,而非「被強行拉大的智能電話應用程式」,iPad也因此成為平板電腦的代名詞。

2011年3月Google因應平板電腦市場的成熟,推出Android 3.0 蜂巢(Honey Comb)作業系統,專門為平板電腦設計,新增首頁按鈕,多功能操作,Android陣營也推出全球第一款Android 3.0的平板電腦──Motorola Xoom[11][12],相繼有華碩變形平板電腦 (EEee Pad Transformer)宏碁ICONIA Tab A500宏達電HTC Flyer等眾多廠商紛紛推出。2011 年 5 月 Google 正式推出了Android 3.1 作業系統,成為最多平版電腦硬件廠商採用的作業系統

2012年6月18日於由微軟行政總裁史蒂夫·巴爾默洛杉磯舉行的記者會上公開,同年2012年10月26日推出Surface[13]。接下來,微軟於2013年9月23日公佈了 Surface Pro 2Surface 2 ,並於同年10月22日上市。在2014年6月10日發表會上公佈了 Surface Pro 3 ,同年8月28日上市。在2015年3月31日微軟發表了 Surface 2 後繼機 Surface 3 ,並搭載 IntelAtom 處理器及安裝使用 PC 版 Windows ,於同年5月5日上市。象徵搭載 Windows RT 系統的 Surface 止於 Surface 2,並連帶使的華碩諾基亞三星等廠商漸漸停止 Windows RT開發其硬件,另一方面微軟捨棄使用 Nvidia CPU全面使用Intel系列的CPU

2018年後,在平板電腦市場飽和以及平板手機的部分侵蝕市場趨勢下,部分平板電腦廠商(如Google)漸漸放棄了平板電腦市場,蘋果公司持續在平板電腦界稱霸。

2020年因COVID-19 流行國際間,上班族與學生都被迫在家使用瀏覽器遠距離工作遠距離教學,這情況下平板電腦在成本比電腦和手提電腦來的低廉,不但蘋果的iPad大賣,Android陣營也見眾多廠商(如Google宏碁三星 等 )紛紛推出低價Android平板電腦搶佔市場。

平板電腦的優缺點

優點

  • 八小時以上的超長時間電池續航力,這是早期手提電腦難以達到,只有少數商業和軍事機種手提電腦可以辦到的續航時間。
  • 大多數平板電腦可以在用戶站着和開會的時候托在臂彎。尺寸與重量也小於大多數的手提電腦,攜帶更為方便。
  • 雖小於多數手提電腦,但遠大於手機,閱讀電子書及檔案更為合適。

缺點

  • 文字輸入速度慢:目前的平板電腦虛擬鍵盤的打字速度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實體鍵盤。
  • 使用平板電腦者不自覺長時間低頭,對用戶的頸椎和視力以及握着平板電腦的手臂造成一定的負擔。

外部連結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