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德語:Stille Nacht, heilige Nacht)是一首十分流行的傳統聖誕頌歌,原始的歌詞由約瑟夫·莫爾神父使用德文編寫,作曲則是由奧地利一所小學的校長弗朗茨·格魯貝爾完成。現代傳唱版本的樂曲與格魯貝爾原始版本有些微的不同(特別是在最後部份的變化)。
此條目的語調或風格或許不適合百科全書。 (2012年12月24日) |
此歌已被翻譯成世界上超過44多種語言[1],為最流行的聖誕歌曲。即便在沒有音樂伴奏下人們也會吟唱,其在路德教會中有特殊的重要意義。2011年,這首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2]。
歷史
這首頌歌1818年12月24日第一次在奧地利歐本多夫當地的聖尼古拉教堂演出。莫爾在此之前2年就已經寫出了歌詞,但是在這個平安夜他才帶給格魯貝爾,請求他編一首結他伴奏曲子。這樣做的原因不明;可能莫爾只是想為子夜彌撒作一首新的頌歌,也有傳說當晚聖尼古拉教堂的管風琴不能工作(故事一個流行的版本說因為老鼠咬壞了管風琴的風箱)[3]。
聖尼古拉教堂因為洪水1900年代早期遭到破壞,因此小鎮的中心遷移到河上游較安全的地方,一所新的教堂建在了靠近一坐新橋的岸邊。一個很小的稱作[4](平安夜紀念小教堂)小教堂建在了原來被毀壞的教堂遺址上,旁邊最近的房子又改建成了一個博物館,這裏全年都吸引着全世界的遊客前來訪問,但是起初的時候只是在12月。
原始手稿已經遺失,不過1995年發現了莫爾的一份經研究確定於1820年左右所寫的手稿。手稿顯示莫爾在1816年他被分配到奧地利瑪麗亞普法爾的朝聖教堂的時候寫了歌詞,還顯示格魯貝爾在1818年為歌詞作曲。這是現存最早的手稿,也是唯一的莫爾的筆跡寫成的。格魯貝爾所作的曲子受到當地鄉間音樂的影響。歌曲的旋律類似於奧地利民間音樂和岳得爾歌。
1943年奧地利流亡人士赫塔·保利為這首歌寫了一本書,書名是《Silent Night. A Story of a Song》,在這本書裏他給美國小朋友解釋了這首歌是怎麼來的。這本書後來由弗里茨·克雷德爾改編為畫冊,並又Alfred A. Knopf出版發行[5]。
關於這首歌另一個流行的說法是,第一次演出後,它很快就被人忘記了,直到修管風琴的師傅1825年發現了手稿並重新上演。然而格魯貝爾在貫穿他的整個生命的這段時間都在改編它。我們現有的莫爾改編版(約1820年)保存在薩爾茲堡Carolino Augusteum博物館。
歌詞
以下是平安夜歌詞的德文原文、英文譯文與中國傳教士劉廷芳的中文譯文。
德文原文 | 英語譯文 | 中文譯文 |
---|---|---|
|
|
平安夜,聖善夜! |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