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教會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希臘教會(希臘語:Εκκλησία της Ελλάδος,羅馬化:Ekklisía tis Elládos,[ekliˈsia tis eˈlaðos]),是更廣泛的希臘正教會的一部分,東正教互相共融的自主教會之一。教會轄區限於1912年至1913年巴爾幹戰爭之前的希臘邊境之內,希臘領土的剩餘部分則為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所轄。然而,根據雅典和君士坦丁堡的教會間一項協議,出於實際的原因,後者的大多數教區「事實上」由希臘教會所管理。希臘教會的主教長為雅典及全希臘總主教。[2]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4年8月10日) |
國教地位
從1822年反抗鄂圖曼帝國而成立的希臘第一共和國憲法開始,至1975年頒佈的希臘憲法都承認希臘正教會作為國教的地位。[3]
歷史
1821 年在埃皮達魯斯召開的第一次國民議會和1827 年在特里津召開的第三次國民議會確定了新成立的現代希臘國家的教會管理的臨時運作方式。總統愛奧尼斯·卡波季斯第亞斯於1828 年任命了一個教會委員會,阿爾戈斯的第四屆國民議會設立了教會和公共教育秘書處。
1833年7月25日,名為《希臘教會獨立宣言》(Διακήρυξις περί της Ανεξαρτησίας της Εκκλησίας της Ελλάδος)的敕令得到奧托一世的批准,並任命了第一個由五名成員組成的常任主教會議。這項「宣言」實際上是希臘教會的第一部法規,根據其規定,直到 1852 年,希臘教會基本上由國家統治。國家單方面宣佈教會獨立,這激怒了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區,後者切斷了與希臘教會的教規共融,但沒有宣佈其為分裂教會。一些人認為,獨立對於希臘教會來說是必要的,以便從行政上擺脫位於奧斯曼帝國境內並可能受其控制的普世牧首區;而另一些人則認為,這是莫伊雷爾的一種策略,旨在將希臘教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也是其「國有化」的開始。
1844年9月3日革命後,國民議會僅作了微小的修改就批准了該憲章。 1850年,希臘教會的主教們致信普世牧首區,要求宣佈獨立。因此, 1850年6月29日 ,普世宗主教區發佈了主教會議文件公告,不承認1833年至1850年期間為教規共融時期。
1864年,愛奧尼亞群島併入希臘。根據普世牧首發布的公告,愛奧尼亞群島也併入了希臘教會。 1882年,希臘得到色薩利都主教區和伊庇魯斯的部分地區的領土時,也發生了同樣的事情。
在巴爾幹戰爭後,希臘分為兩個教會管理機構,一個是希臘自主教會,另一個是希臘新得到的領土的普世牧首教座的轄區。
這一問題隨着1927年希臘國家法律的頒佈以及1928年普世牧首和希臘自主教會的兩項法案的頒佈而得到解決,根據這些法案,所謂「新領土」上的都主教區在管理上被割讓給希臘教會,但在名義上仍處於普世牧首的管轄之下。新領土的大主教們將在聖禮中紀念牧首作為教會的首席主教,雖然他們是由希臘主教會議選舉產生的,但牧首對他們的選舉有發言權,並保留從相關名單中剔除候選人的權力。這一權力一再引起兩大教會之間的摩擦,普世宗主教區指責希臘教會未能履行其義務並且對「母教會」忘恩負義,而希臘教會則指責普世宗主教區干涉其內政並試圖任命普世牧首的效忠者們為都主教。
教會結構
希臘教會的最高當局是由雅典總主教以及其他十二位主教組成的神聖主教會議,除了雅典總主教外其他成員皆由希臘教會內教區主教們中選出。而在希臘教會81個教區中,共有36個教區是在希臘教會成立後才被併入希臘境內的,在名義上屬於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管轄,但是除了在禮儀中以普世牧首為聖統長上外,其教務事實上都是屬於希臘教會的管轄。[4]
然而在希臘國境內依然有幾個地區教區不屬於希臘教會管轄而屬於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管理。分別是克里特島、十二群島以及阿索斯山。其中克里特教會是以總主教為核心的九個教區組成的,擁有半自治的特權。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