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3′N 77°22′E

補怛洛伽山梵語पोतलक Potalaka),其名又譯作布呾落迦補陀落伽普陀洛迦(「洛」和「落」、「伽」與「迦」常通用)、普陀珞珈逋多羅布達拉等,一般簡稱爲普陀普陀落補陀洛(「落」、「洛」通用),意譯為光明山[1]海島山[2]小花樹山小白花樹山[3];為現今南印度帕帕納薩姆,位於蒂魯內爾維利縣境。大乘佛教傳說爲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後中國浙江舟山上一座海島因「不肯去觀音」的典故,也更名爲普陀洛迦山,作為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

概論

大乘佛教《華(花)嚴經》上授記此山爲觀世音菩薩多羅菩薩常住之地。經上言此山清淨,花、果、樹林遍佈,溪流、池沼眾多,善財童子就在此山請教過觀音菩薩[4][5]

印度曾有好幾座山都有普陀洛迦山之傳說。據考察,一般公認位於今南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提納弗利(Tirunelveli/Tinnevery)縣境內的,秣剌耶山以東的帕帕納薩姆(Papanasam;又譯巴波那桑)山即普陀洛迦山。

衍生

舟山普陀山

中國浙江舟山普陀山由此得名。

傳說普陀山曾被秦始皇認定爲蓬萊山,來此求長生不老藥,此山也因為被稱為「海上仙山」,歷史上有諸多道士慕名前來,著名道士梅福(字子真)也在其列。相傳梅福漢平帝元始年間到此山隱居,故此山自西漢宋代時叫梅岑山唐代時,也有梵僧(天竺國僧人)來山上的潮音洞邊焚指供佛,引起觀世音菩薩現身,後來潮音洞旁常有信士來此效仿焚指,引起僧團和官府的禁止,告誡禁止燃指的石碑至今仍在。故此山古來已是佛道信仰的聖地。

傳說,西元858年,唐朝大中十二年,日本臨濟宗高僧慧鍔參訪五台山,並請得一尊觀音菩薩像準備回國,行至現在的舟山群島普陀山要坐船離島,突然海上狂風起,巨浪沖天,慧鍔法師只好停下待風浪平息再出發。翌日,慧鍔準備再度啟程,豈料海上忽然又升起白霧,擋住前行視線,他左右繞道避開霧氣,卻鬼使神差又繞回了島上。第三日,終而天氣晴朗,慧鍔又要出發,可是烏雲忽然蔽日,眼看又要風浪大作,慧鍔心想不宜久留,強行出海,可是越往前風浪越大,驀然海上升起諸多鐵蓮花圍住行船,慧鍔大驚,清楚觀音菩薩像祈告指明前路,此時,海中鉆出一頭鐵牛,吞掉鐵蓮花,一條海路出現在慧鍔的眼前。慧鍔的船一路跟隨,駛進了普陀山。此後,慧鍔感歎「觀音菩薩不肯離去此地」,便在普陀山建起不肯去觀音院,此山也被視作觀音菩薩的道場而流行起來。[6]

宋代時,人們見此山光明清淨,多有小白花,符合《華嚴經》上對觀音菩薩道場普陀洛迦山的描述,且傳說此地多有觀音菩薩顯聖的瑞相,便認定此山就是普陀洛迦山,也就漸漸改名喚作普陀洛迦山。再後來,當地又將這裏兩座大山分別叫做普陀山和珞珈山(洛伽山),從而普陀洛迦山變成了由兩座山峰構成,但一般仍喚作普陀山作為簡稱[7]

布達拉宮

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始建於581年,名中的「布達拉」即「補陀洛」的異譯。此處亦是觀音菩薩的應化道場,被稱作「第二普陀山」[7]

其他

另有多個以普陀洛迦為名的地點或建築,如日本紀伊半島補陀洛山寺等等。

參考文獻

關連項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