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柯巴起義,也稱巴柯巴之亂第三次猶太–羅馬戰爭,是西元132年-135年發生於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一次叛亂事件。此次戰爭是羅馬帝國境內猶太人發起的第三次(如果不計主要不在猶太行省發生的基多斯戰爭,則為第二次)大規模的叛亂,同時也是猶太人與羅馬帝國最後一次的戰爭。

快速預覽 巴柯巴起義 מֶרֶד בַּר כּוֹכְבָא‬‎, 日期 ...
巴柯巴起義
מֶרֶד בַּר כּוֹכְבָא
猶太-羅馬戰爭的一部分
Close-up view of the rebellion's leader on a large menorah sculpture in Jerusalem
以色列國會燈台上的巴柯巴
日期132年–136年
(主要階段: 132年秋天至135年夏天)
地點
結果 羅馬勝利、
猶太行省改為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
羅馬軍隊屠殺猶太民眾、
皇帝哈德良壓制猶太人的宗教/政治自治、
猶太人流散直至1948年
領土變更 羅馬軍隊摧毀了叛軍的猶太國家
參戰方
 羅馬帝國 猶太叛軍
指揮官與領導者
參戰單位
第三昔蘭尼加軍團
第十海峽軍團
第六裝甲軍團
第三高盧軍團
第二十二德尤塔盧斯軍團
第二圖拉真軍團
第十合組軍團
第九「西班牙」軍團?
第五馬其頓軍團 (部分)
第十一克勞狄軍團 (部分)
第十二雷電軍團 (部分)
幸運者弗拉維烏斯第四軍團 (部分)
巴柯巴的叛軍
• 巴柯巴的衛隊
•當地民兵
撒馬利亞人青年
兵力
2個羅馬軍團 – 20,000名士兵 (132–133年)
5個羅馬軍團 – 80,000名士兵 (133–134年)
6–7個完整羅馬軍團, 5-6個以上的步兵隊,30-50個輔助軍團 – 120,000名士兵 (134–135年)
200,000–400,000名民兵
• 12,000名巴柯巴衛隊
傷亡與損失
第二十二德尤塔盧斯軍團可能被叛軍消滅[1]
第十海峽軍團傷亡慘重[2]
500,000–600,000人死亡[3]
關閉
巴柯巴的四德拉克馬幣,一面是耶路撒冷聖殿正面,另一面是棗椰樹枝條及文字「為了耶路撒冷的自由」

巴柯巴指揮叛亂,曾經在猶太行省的部分地區建立起一個以色列國並維持達二年之久。羅馬皇帝哈德良出動6萬至12萬人的兵力鎮壓,135年,攻佔叛亂者最後一個要塞貝塔。根據卡西烏斯·狄奧記載,有58萬猶太人被殺,50個設防城鎮及985條村被摧毀,也有眾多羅馬人戰死。叛亂過後,哈德良廢除猶太行省,把它與敘利亞行省合併成立新的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

藍色為起義軍控制區
藍色為起義軍控制區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