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謎龍(屬名:Macrogryphosaurus,意為「大謎團蜥蜴」)是一屬薄板類的鳥腳類恐龍,身長約6公尺,較同類稍大,但體格纖細,骨骼具有特殊的胸板結構。化石來自阿根廷巴塔哥尼亞上白堊紀科尼亞克階的內烏肯群濘嶺層,模式種兼唯一種岡瓦納巨謎龍(Macrogryphosaurus gondwanicus)於2007年由豪爾赫·奧蘭多·卡爾沃等人所描述、命名。
發現
1999年5月,科馬約大學考察團在阿根廷內烏肯西北60公里處的馬里梅努科湖進行田野挖掘時注意到由一名男童拉斐爾·莫雅諾(Rafael Moyano)所發現的一具關節相連、近乎完整的恐龍骨骼。[1][2]初始報導稱其來自內烏肯群的波帖佐羅層,後來修正為同一地質群的濘嶺層。[3]地質年代可追溯至晚白堊世科尼亞克階,約9300萬至8900萬年前。標本以帶有骨質胸板為特徵,屬於一種大型鳥腳類。[1]
2007年豪爾赫·奧蘭多·卡爾沃、胡安·波菲力(Juan D. Porfiri)、費爾南多·諾瓦斯發表了新屬新種的模式種岡瓦納巨謎龍(Macrogryphosaurus gondwanicus),屬名由古希臘語的macro(巨大)加上grypho(神秘)及saurus(蜥蜴)組成,種名gondwanicus意指來自岡瓦納大陸。[1]正模標本MUCPv-32包含一系列大致完整的脊椎、許多肋骨、四塊礦化的胸板、兩側成對的胸帶及胸骨。該個體被認為是隻成體。[1][3]史蒂芬·波羅帕特稱化石的天然保存狀態令人驚嘆。[2]
後續研究並未將任何其他標本歸入該物種。[3]但到了2016年,發表一篇關於來自阿根廷北部普洛提爾層的破碎背椎神經弓標本MAU-Pv-PH-458的研究。是已知南美最北端的鳥腳類化石紀錄。不確定是否屬於巨謎龍,但根據體型及特徵判斷可能是類似的動物,且地理分佈及地質年代(僅稍古老一點)都大致相近。[4]另一個阿根廷未定鳥腳類標本也顯示與巨謎龍類似的體型。[5][6]2020年賽巴斯提安·羅札迪雅(Sebastián Rozadilla)、潘妮洛普·庫札度卡巴列羅(Penélope Cruzado-Caballero)、卡爾沃在《白堊紀研究》期刊發表了詳細的骨骼檢驗報告,更徹底描述巨謎龍的解剖構造,並以現代觀點重新檢視其分類及生物力學。研究者認為巨謎龍的重要性在於作為體型最大的薄板類,且遺骸相對完整提供了關於薄板類解剖結構的詳盡參考資訊。[3]
描述
巨謎龍以相對其他南美鳥腳類的巨大體型而著稱。估計身長6公尺,但已知標本尚未完全成長。[3]葛瑞格利·保羅估計身長5公尺及體重300公斤。[7]於是巨謎龍成為除鴨嘴龍科之外最大型的南美鳥腳類,也是薄板類體型最大的物種。雖然體型可與更衍化的禽龍類相媲美,巨謎龍的身形與牠們相比則更顯纖細及輕盈。巨謎龍的明顯特徵之一是礦化的胸板/肋間板,為沿身體側面的一系列骨片,少數其他鳥臀目亦有此特徵,如小頭龍、奇異龍、稜齒龍。不僅胸骨像鳥般癒合,短型軀幹也相當僵硬,此點加上其相對加長的頸部、類似虛骨龍類的尾部,構成與其他鳥臀目截然不同的獨特身型。[3]
分類
系統發生學分析顯示巨謎龍與小頭龍近緣,卡爾沃等人為此建立專屬演化支薄板類。[1]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 ||||||||||||||||||||||||||||||||||||||||||||||||||||||||||||||||||||||||||||||||||||||||||||||||||||||||||||||||||||||||||||||||||||||||||||||||||||||||||||||||||||||||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