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陽書院,是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在河南嵩山南麓,今登封市北約三公里處,北依嵩山主峰峻極峰,南對雙溪河。是河南省省級重點文物。早在漢唐之時曾為道教藏宮廟宇、後成佛教經閣寺院,及至宋代成為儒家書院。儒家理學大師程顥、程頤二程兄弟,在此書院聚生徒數百人講學。朝鮮開城崧陽書院亦以此命名。
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河南省登封市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唐 |
編號 | 5-460 |
認定時間 | 2001年 |
歷史
嵩陽書院原名「嵩陽寺」,為佛教場所,因在嵩山之陽而得名,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年),盛時僧眾多達數百人。隋煬帝大業年間(605—618年),改為道教場所,更名「嵩陽觀」。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成為學府,名「嵩陽書院」。與河南商丘的商丘書院、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江西九江的白鹿洞書院,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以後,書院一直是歷代學者講授儒家經典之地。明朝末年,書院毀於兵火。清代重修。清末廢除科舉制度,設立學堂,書院教育的千載歷史宣告結束。
2009年10月,鄭州大學設立嵩陽書院,開設國學班。
建築
嵩陽書院盛時,除主體院落外,還包括周圍廣闊地域的多個建築群,如位於書院東北逍遙谷疊石溪中的天光雲影亭、觀瀾亭、川上亭,位於太室山虎頭峰西麓的君子亭,位於書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嶺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由於各種自然、人為破壞,這些建築已損毀殆盡。
今之嵩陽書院的主題院落基本保持了清代建築佈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佔地面積達9984平方米,共有古建築106間。中軸分五進院落,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聖殿、講堂、道統祠和藏書樓,中軸兩側以配房相連。建築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
書院大門,面闊三間,卷棚式硬山頂,門額黑底金字橫匾,書「嵩陽書院」四字,原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蘇軾題寫,今匾額是當代書法家宋書范仿寫。素雅大方。門兩側有清高宗弘曆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游嵩山時所題柱聯:
近四旁、惟中央,統泰華恆衡,四塞關河拱神岳;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颱風雨作高山。
大門後是凸形院落,構成二門。
先聖殿位於二門之後,為卷棚式硬山頂三開間建築。門額橫匾「先聖殿」三個金字。門聯為:
至聖無域渾天下; 盛極有范垂人間。
先聖殿是當年學生拜祭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地,殿內供奉孔子立像,左右為顏子、子思子、曾子、孟子四賢之線刻像。西牆有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傳略和十二先哲畫像;東牆有對儒學的產生、發展及影響的介紹。
講堂面闊三間、硬山卷棚式建築,是宋代理學家程顥、程頤授課之地。門額橫匾書「講堂」二字,門聯為:
滿院春色催桃李; 一片丹心育新人。
殿內設有教案、課桌、課椅;東山牆上繪「二程」講學圖;西山牆有對宋代書院任教人士、書院教學特點、古代學制演變等方面的介紹。
道統祠面闊三間,歇山式滾脊灰筒瓦覆頂,櫺門檻窗。門額橫匾書「道統祠」三字,門聯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祠內供奉帝堯、帝禹、周公頭像,後壁圖案繪三人在嵩山地區巡狩、治水、測影等事跡。道統祠前建有泮池,上架拱橋,兩側分別刻「泮池橋」三字。
藏書樓是書院的最後一進建築,面闊五間、硬山卷棚式頂,雙層磚木結構。原藏書千餘部,多已遺失。現陳列有《二程全書》《二程遺書》《中州道學編》《四書近指》《理學要旨》等,另存部分書籍的木刻板,還有嵩山地區發現的稀世珍品《唐武后金簡》。
嵩陽書院內有一株高二十餘米,樹幹圍十餘米的古柏,已有四千五百餘年樹齡,仍樹幹蒼勁,而枝葉繁茂;此柏樹於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被漢武帝賜封為將軍柏。
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
《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碑,在書院大門外南側,高9米,為嵩山一帶碑制之冠。刻立於唐天寶三年(744年),記述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為唐玄宗練丹九轉之事,由李林甫撰文,書法家徐浩以古隸楷書。背面和兩側有歐陽修跋文及遊人題詞。2001年,碑刻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