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尾塹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尾塹庄」,隸屬於清水溝堡。該庄昔日北隔濁水溪(今名蘭陽溪)與溪洲庄為界,東隔濁水溪支流(今名羅東溪)與二結庄、歪仔歪庄為界,南邊為廣興庄,西邊為大洲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宜蘭廳,編入第十區。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7月,第十區改名「清水溝區」。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仍隸屬於宜蘭廳。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尾塹」大字,隸屬於臺北州羅東郡三星庄,大字下有「尾塹」、「清洲」小字名[2]。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尾塹、清洲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
縣道196號(上將路一段)是三星至五結鄉下清水的道路,大致以西南西-東北東走向蜿蜒經過尾塹地區。由該道路向西南西可前往大洲、阿里史與紅柴林交界地帶、三星市區並止於省道台7丙線路口,向東北東轉南南東可前往歪子歪、竹林、頂五結、中一結、中二結、四百名、一百甲並止於五結防潮閘門西北側。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