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大饑荒倖存者[1]是宋琳(筆名依娃)採訪經歷1958-1962年大饑荒兩百多名倖存者的口述歷史[2]

Quick Facts 尋找大饑荒倖存者, 作者 ...
尋找大饑荒倖存者
作者依娃
類型文學作品[*]
語言中文繁體
主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發行資訊
出版機構明鏡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年11月14日
頁數608
規範控制
ISBN9781940004389
Close

作者介紹

旅美作家依娃,本名宋琳,1965年出生於陝西省富平縣流曲鄉農民家庭,童年貧寒,七歲時被姑母過繼領養。中國1958-1962大饑荒中,家族五人餓死。[3][4]母親是在家裏餓死了好幾口人後,由外婆帶領着和弟弟一起被人販子領着到陝西,嫁人得以生存。由於長輩閉口不談過去的經歷,依娃很久之後才知道大饑荒的點點滴滴,逐漸了解母親的慘痛家史。[2]

依娃的家庭在大饑荒中確定餓死的有五人。曾外祖父牛福成,死時六十八歲。外祖父牛志恆,死時四十二歲。小姨牛佛黛,死時十四、五歲。小舅牛祥娃,死時八歲。還有一個小姨,一歲左右,沒有名字。因為外婆餓的沒有奶水,孩子就餓死了。[5]

1993年隨夫赴美,曾獲第一屆新世紀華文文學獎、蕭邦圖書館徵文獎等。[3]

採訪寫作過程

2011年,依娃走訪了甘肅秦安縣通渭縣天水地區,以及陝西耀州戶縣等地,採訪了兩百多名大饑荒倖存者,最年長者九十五歲,最年輕者五十八歲。本書讓這些最底層的、大都沒有受過教育的農民自己說話、自己見證,留下他們的聲音,留下口述的歷史。[2]

本書以五十多名受訪者的訪談記錄為主,並記載了五百多死難者的名字,及四十九起人吃人事件。這本六百頁的書實現了作者的願望:「讓親歷者自己說話,更能讓讀者看到大饑荒時期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村莊所經歷的飢餓、掙扎、悽苦、絕望。」[2]

本書文字直接來自農民口中,每個事件、細節都是親歷人見證。不加潤色,不作虛構,不使用任何文學性手法。[6]作者表示,她沒有權利改變農民的話,沒有權利美化、修改、潤色農民的語言,沒有權利把他們的苦難經歷拿來編造成生動的、好看的、離奇的故事。[7]

作者表示,這本書是用自己的眼淚澆灌出來的。作者多次在聽錄音、整理採訪記錄時,不知不覺地流出淚水。有一次聽見受訪人因為家裏父親、母親等親人被餓死而哭,因此泣不成聲。另一次聽到一個當時只有六、七歲的女孩,父親偷了生產隊的豆子,因為害怕被批鬥,半夜吊死在房樑上,而她就睡在一邊的炕上。錄音裏,她哭得說不下去。作者認為,一個作家必須敢於面對人類的苦難,最真實地記錄苦難,才對得起「人」這個有尊嚴的稱呼。[8]

封面設計

本書的封面,包括五十名受訪者飽經滄桑的臉龐照片。

電子書

本書電子版在蘋果公司iTunes Store出售。[9]

評價

余杰2005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開演講《蔡元培與「五四」精神》,到了提問時,有學生問及毛澤東和「五四」的關係。余杰指出:毛澤東掀起「大躍進」造成大饑荒,致使三、四千萬農民被活活餓死,毛是冠絕古今的暴君。這時,有一名學生激動地站起來反駁說:「你說三千萬人餓死,有什麽證據?南京大屠殺死難三十萬人,後來發現了好多萬人坑;你說餓死三千萬人,怎麼沒有發現一個萬人坑?」余杰說,如果是今天,他會如此回答那名大學生:你讀一讀依娃的《尋找大饑荒倖存者》吧。[2]

《墓碑》一書的作者楊繼繩在本書序言表示:「這些大饑荒親歷人的口述文字,將成為無懈可擊的歷史的鐵證」。[8]

旅美女作家陳瑞琳表示,讀本書非常心痛。依娃是以她的一支纖筆,撬動着歷史的巨石。她用淚水澆灌着一個個死去的遊魂,她想喚醒他們,做成一個巨碑,為二十世紀的中國補一線天。[10]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