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寶藏巖map

25.0108°N 121.533347°E / 25.0108; 121.533347

Quick Facts 寶藏巖觀音寺, 基本資訊 ...
寶藏巖觀音寺
Thumb
寶藏巖外觀
基本資訊
位置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14弄2號
主神[觀世音菩薩]
例祭農曆二月二十一日(觀世音菩薩聖誕)
建立時間清乾隆56年(公元1791年)
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修建
地圖
Thumb
Close
Quick Facts 寶藏巖, 位置 ...
寶藏巖
Thumb
位置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23號
官方名稱寶藏巖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寺廟
評定時間1997年8月5日
詳細登錄資料
Close
Thumb
寶藏巖

寶藏巖,又稱寶藏巖觀音寺寶藏巖觀音亭寶藏巖寺石壁潭寺觀音媽廟等。址在臺灣臺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30巷,背靠小觀音山(虎空山)南側而建。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的信仰中心,主奉觀音菩薩。1997年8月5日, 由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寶藏巖」為市定古蹟。[1]

廟史

寶藏巖創建於17世紀,是一座佛道兼容的觀音亭,又稱「觀音巖仔」,「巖仔」在漳州發音為(giâm ah),於泉州發音為(gâm ah),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縣誌》:「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寶藏巖正是主祀觀音的山邊佛寺,主祀觀音大士,兼祀有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文昌帝君關聖帝君天上聖母城隍爺土地公彌勒佛地藏菩薩(配祀開山祖師大德、檀越主)等神佛。

17世紀末,清朝康熙年間打敗明鄭王國,正式統治台灣閩南人逐漸移民,其登陸地點雖以台南鹿港艋舺為主,但現今臺北市公館仍有少數沿着新店溪上岸的閩南移民。寶藏巖正是康熙時移民之一的郭治亨及其子於「虎空山」所建。 [2] 經過1791年與1823年的兩次大整修,該廟仍呈現清朝特有的長廊木結構、石柱、石窗。其中廟內的褵虎石窗與1798年設立的「觀音亭」碑,尤為著名。

「虎空山」於是又因為觀音亭坐落,成為台灣許多名為「觀音山」的一座,「古亭」地名,一說即為與觀音亭有關。

寶藏巖改為寶藏寺:巖與寺通而不同

很多巖由出家人住持管理之後,往往將巖名改為寺名。最初或專稱山寺為巖,或相沿成習因襲祖廟之名而稱為巖,不在山者,亦統稱為巖,特別是拜觀音或清水祖師之寺廟,常稱為巖。[3]

昔時為文山地區之公廟

寶藏巖主祀觀音, 昔屬於文山地區鄉鎮性大廟的「巖仔」。[3]

重要文化財

寶藏寺佛祖香燈碑記

寶藏寺佛祖香燈碑記, 又名游大川香田碑記、重修寶藏寺碑、觀音亭碑,立於1798年(嘉慶3年)。由該寺信徒游大川捐置田業記事,闡述原由、界址,以所得租穀充, 為佛祖香燈,其孫游觀瀾亦捐香燈谷三石,補刻於後。[4]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