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或稱孔子家族曲阜孔氏闕里孔氏真孔內孔內院孔,是孔子後裔的總稱,典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

快速預覽 孔子世家 (子姓孔氏、曲阜孔氏、闕里孔氏), 母王朝 ...
孔子世家
(子姓孔氏、曲阜孔氏、闕里孔氏)
母王朝商朝(遠祖)
宋國子姓(得姓之祖)
國家中國
民族淵源漢族
創立前551年9月28日
孔子誕辰日
創立者木金父(孔氏得姓始祖)
孔子
現任領袖孔垂長
頭銜衍聖公
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地產孔府
分支衢州孔氏(南宗派)
昌原孔氏(高麗派)
關閉

家譜歷史

後人自明朝初起,開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頒佈的字取譜名,並區分家族內部輩份。建文二年(1400年),惠帝賜孔氏八字行輩:「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以供取名。由於56代及57代衍聖公孔希學及孔訥先後於洪武時襲封,所以「希」「言」亦用於行輩,排在「公」前。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原行輩已經不夠用,經65代衍聖公孔胤植奏准續十字,取名行輩:「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而據《闕里志》載,此十字行輩亦連同十個表字輩:「起鍾振體京,顯法澤羽瑞」。而「弘」字為清高宗避諱改為「宏」;「胤」字避清世宗諱改為「衍」,又有改為「蔭」、「允」、「員」、「尹」,但較少見。同治二年,75代衍聖公孔祥珂襲封時因原有行輩經已用盡,故奏准新立行輩為:「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洪憲稱帝,賜四裔十字行輩:「鼎新開國運,克復振家聲」,但此不為四裔後代所承認。

民國八年(1919年),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曾擬二十行輩,但未及上呈而逝世。民國九年(1920年)十月由其遺孀陶夫人召集合族,議定先公所擬二十行輩,咨請北洋政府內政部核准公佈。新擬行輩為:「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故孔子後裔自56代起至於105代行輩如下:「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郁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自此用於孔子家族的輩份排定的字數共計50個。不少後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在此之前,孔子家譜非常繁蕪,這個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簡化,又經皇帝提倡,使得其他大家族譜系的也開始效仿這種方法。

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會長、孔子第77代孫孔德墉曾對外介紹說,受國際儒學聯合會的委託,1998年孔子的後人在香港註冊了《孔子世家譜》續修工作協會,開始收集族人資料,進行《孔子世家譜》的第五次修訂;協會於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個續修機構,收到世界各地120多萬份孔子後裔的資料,當時收到的譜系中,孔子後裔繁衍到輩分最小是第83代「念」字輩。

由於孔氏譜系的完善,有時孔姓人也會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處。如若按孔氏家規規定,同姓同宗晚輩見到長輩一定要按輩份稱呼,往往出現年齡相仿者輩分相差數輩甚至十數輩的情形。另衍聖公府裏面不用孔姓人士為傭人,主要原因就是衍聖公身居嫡系,很可能比多數旁系同宗人輩份要低(衍聖公為一個大家族中嫡系長房的嫡長子,在大家族中,往往因子嗣眾多,同宗的族人輩分差距容易拉大,同宗的旁系族叔、族叔祖有可能跟嫡系的族侄、族侄孫同齡,甚至年紀比族侄、族侄孫小的情形,造就衍聖公年齡大卻比其他房族人輩分小的窘境。),導致主僕關係和輩分關係發生尷尬。一些孔姓貧窮人家可能會先改名姓再進府為僕。(伯牛)、(仲弓)、端木顓孫等孔子弟子亦用孔姓行輩排序,唯開始時期和嚴格程度各有差異。氏、仲氏所用字派則不同。

著名後裔

以下為孔子後人繁衍,著名的後人包括:(關於孔子系後代,請參閱孔子世家大宗世系

10-29代

  • 第10代孫西漢孔聚(?-前171),早年追隨漢高祖碭山起義,屢立戰功,曾官左司馬、將軍、都尉。高祖五年(前202年),孔藂領軍軍夾擊項羽楚兵,大勝。次年六月被封為蓼侯。卒諡「夷」。
  • 第11代孫西漢孔臧,孔聚之子。漢文帝時嗣蓼侯,遷博士,拜太常,位列九卿。在官數年,著書十篇,賦二十四篇。
  • 第14代孫西漢孔光(前64-5),子夏,自幼隨父孔霸徙居長安,通經學,年未二十即舉為議郎。後舉方正,入朝任諫大夫。漢成帝即位,舉為博士,遷大將軍,拜相,封博山侯。哀帝劉欣即位,封為千戶。漢平帝即位,拜太傅、拜太師,稱病辭職。卒諡簡烈侯。
  • 第19代孫東漢孔宙(103- 163),季將。少好學,治嚴氏《春秋》,舉孝廉,授郎中,遷元城令。是時,泰山附近動亂,孔宙為泰山都尉,旬月而平。故吏門人立碑示後,即《孔宙碑》。碑今存曲阜孔宙東廡。
  • 第20代孫東漢末年的孔融(153-208),文舉。建安七子之首,因多次得罪曹操被殺。
  • 第26代孫孔坦(285-335),君平,居會稽。任世子文學,後補為太子舍人,遷尚書郎,任吳郡太守,後遷尚書,疾篤未任。晉元帝年間,建議申明貢舉之制,崇修學校。死贈光祿勳,諡「簡」。有集傳世。

30-49代

  • 第33代孫孔紹安,以文才知名,末為監察御史。歸唐拜內史舍人。少年時誦古文集數十萬言,曾奉詔撰寫《梁史》,未成而卒。有文集五十卷,今存詩七首。
  • 第38代孫孔述睿(730-800),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唐代宗召為大常寺協律郎,轉國子監博士,遷尚書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後升為諫議大夫兼皇太子侍讀,改秘書少監兼右庶子,復為史館修撰。「述睿每遷,即至朝謝,俄而辭疾歸。」述睿精研地理,重修《地理志》。卒贈工部尚書。
  • 第45代孫北宋孔道輔(985-1039),原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舉進士第,授寧州軍事推官。九年(I016年)遷大理寺丞,知仙源縣(今曲阜縣),主孔子祀事。曾受命出使契丹,契丹宴使者,優人以孔子為戲,道輔怒退,契丹陪罪,後不敢侮慢宋使。後知兗州,曾訪得孟子墓,建廟於墓之西南。卒後,受祀於鄒縣孟廟,稱先儒孔氏。
  • 第46代孫北宋孔宗翰周翰,孔道輔次子。登進士第,知仙源縣(今曲阜縣)。司馬光上章推薦,遷為太常博士,後為司農少卿,後遷鴻臚。編有《孔氏宗譜》、《闕里世系》等。
  • 第47代孫北宋孔平仲義甫。性剛直,仕途坎坷,一生多次貶官。長於史學,工文詞,著有《續世說》等書。與兄文仲、武仲俱有文名,黃庭堅論元祐人才,譽稱「二蘇(蘇軾、蘇轍)聯璧,三孔分鼎」。

50-69代

  • 第50代孫孔元措夢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授中議大夫,賜四品勛,後敕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令。金宣宗年間授東平府通判,改太常博士、太常寺丞、同知集賢院。金哀宗年間授泰定軍節度使、兗州觀察使兼行太常少卿,後遷光祿大夫,晉太常卿。蒙古滅金後仍襲封衍聖公,曾上書建議窩闊台召集熟悉禮樂之人整理禮樂,獲准。太宗十一年(1239年)奉召進京朝見窩闊台,得金朝掌樂許政、掌禮王節及樂工翟剛等92人,整理練習禮樂。
  • 第50代孫孔元用,首任衍聖公孔宗願的五世孫、孔元措族弟。貞佑三年(1215年),金宣宗令衍聖公孔元措隨朝任職,孔元用奉命以孔元措族弟身份代管曲阜祭祀之事。興定四年(1220年),蒙古軍攻佔山東,孔元用投降,承制封拜曲阜縣尹、權襲封衍聖公。宋寧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南宋出兵收復山東一帶,遙授孔元用為通直郎,知仙源縣事。不久,又改為濟州通判,兼京東西路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字。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曲阜重又被元軍攻陷,孔元用再度投降蒙古。次年,孔元用隨軍西征。寶慶三年(1227年),死於軍中。
  • 第54代孫孔思迪,凝道。以國子生授膠西主簿、安慶錄事,轉光山尹,遷陝西行台御史、湖廣都事、太常禮儀院判、太常禮儀使。元文宗時,楚中因災動亂。遷思迪為湖廣都事,以宣撫安定為主策,動亂遂告平息。
  • 第55代孫孔克表,正夫,元至正八年(1348年)進士。歷官將仕郎建德錄事、鎮江路錄事、瑞安州判官、永嘉縣尹等職。後以陪明太祖共餐失儀,下刑部獄,在獄中絕食而亡。
  • 第59代孫孔彥道,朝克,孔承倜父。博學工詩,尤精顏真卿書法,明代孔廟石碑多出其手。
  • 第60代孫孔承倜,永冠,孔彥道子。歷任保定縣知縣荊王府長史等官,一生為官清正,篤信陽明之學,足跡所至,均開館會生徒。著有《易經代言》、《詩經代言》、《書經代言》、《四書代言》等。
  • 第62代孫孔聞詩(?-1643),四可。天啟二年(1622年)舉進士,授中書舍人。崇禎元年(1628年),向明思宗條上八事,以革新政治。時清兵已入昌平,下京畿州縣,聞詩應援守禦,戰績卓著。編有《奏議》數卷。
  • 第63代孫孔貞運(1574-1644年),開仲。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以殿試第二名賜進士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東閣大學士,晉太子太保,代為輔相。編著有《詞林典類》等書。
  • 第63代孫孔貞瑄,壁六,清順治庚午舉人,博學多才,潛心研究經史,尤精算學、韻學。由泰安學正升雲南大姚知縣,因爭公道不得而辭官。 晚年專事著述,著有《聊園文集》等。
  • 第67代孫孔毓瓊,鍾英,嘗學於魏禧,著有《鍾英集》十卷。
  • 第68代孫孔傳志,(1678-1731),振文,衍聖公孔毓圻之次子,襲五經博士。工書畫,精篆刻,與孔尚任、顧彩交甚密。康熙、雍正間屢膺大典。世宗臨雍,入京陪祀,欲用之,辭以職在奉祀,未果,賜『六藝世家』四字額。著有《補閒集》二卷、《清濤詞》二卷。又與其兄傳鋒選刊顧彩《往深齋詩集》八卷。所撰傳奇三種:《軟羊脂》、《軟錕鋙》、《軟郵筒》,均存。
  • 第69代孫孔繼汾(1725-1786),體儀經學家。有《闕裏文獻考》100卷,《孔氏家儀》14卷,《樂舞全譜》2卷,《匡儀糾謬集》2卷,《行餘詩草》2卷,並刻《文獻通考序》1卷。

70代與之後

  • 第70代孫孔廣林(1746-1814),叢伯孔繼汾長子、孔廣森兄。經學家、戲曲家。著有《孔叢伯說經五稿》、《通德鄭氏遺書所見錄》、《溫經樓遊戲翰墨》等。
  • 第70代孫孔廣森(1752-1786),眾仲孔繼汾次子、孔廣林弟。經學家、音韻學家。著有《春秋公羊通義》、《大戴禮記注》、《經學卮言》、《詩聲類》等。
  • 第71代孫孔昭虔(1775-1835),元敬孔廣森子。嘉慶六年(1801年)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官至貴州布政使。善隸書,工吟詠,於古聲韻學頗有研究,曾著《古韻》、《詞韻》。
  • 第71代孫孔昭慈(1795年-1862年4月18日),文止,道光十三年(1833年)進士,任台灣府知府,官至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於戴潮春事件中,因兵敗城破而仰藥殉國。
  • 第72代孫孔憲鐸,前香港科技大學 副校長及理學院院長,1935年生於山東臨沂市郯城縣,是著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是植物生物學和生物技術專家。是美國馬里蘭大學 生物技術分校、香港科技大學、山東臨沂大學的發起者和推動者。1991年,香港科技大學成立之際被推薦為理學院院長,1992年升任副校長。現為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等10多所學校的名譽或客座教授。[1]
  • 第73代孫孔慶翔美國偶像參賽者,現為美國刑事案件分析員。
  • 第74代孫孔繁森,曾任西藏阿里地委書記。
  • 第74代孫孔繁錦 (醫師),前精神科醫師,金頭腦中華好詩詞的知名參賽者,後因性侵案件入獄。
  • 第75代孫孔祥熙,曾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宋藹齡丈夫。
  • 第75代孫孔祥柯,北京譯學館英文專業畢業,山東省議會議員、副議長、山東高等學堂教務長、校長,山東人民赴巴黎和會請願代表。
  • 第75代孫孔從洲譜名祥瀛郁文,國民黨陸軍第三十八軍中將副軍長。其子孔令華,娶毛澤東李敏
  • 第75代孫孔邁(1919─2008),譜名祥哲,歷任新華社新德里、哈瓦那、東京分社社長,新華社外事部主任,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宣傳司司長,廣播電視部秘書長兼外事局局長等職。
  • 第75代孫孔祥東,國際知名鋼琴家。
  • 第75代孫孔祥明,當代著名圍棋女棋手,至八段。
  • 第75代孫孔祥琪,化名林氏璧,前台大醫院感染科醫生,現為旅遊部落客。
  • 第75代孫孔玲,孔繁森的小女兒,歷任最高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全國人大常委會代表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
  • 第76代孫孔令貽,1877年襲衍聖公。1914年中華民國續封衍聖公。1915年袁世凱準備登基稱帝,楊度等人組織籌安會,孔令貽為名譽理事。袁稱帝後,加封孔令貽郡王銜。1919年春,進京為末帝溥儀祝壽,蒙賞紫禁城騎馬。同年秋於11月8日在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病亡。
  • 第76代孫孔令馥藝名謝雪心,香港粵劇演員[2]
  • 第76代孫孔泉,外交官,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外交部發言人,外交部歐洲司司長,外交部長助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法蘭西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 第76代孫孔令輝,當代著名乒乓球運動員,國乒第二位大滿貫得主,中國乒乓女隊前總教練。
  • 第76代孫孔傑,原名孔令傑,圍棋棋手,九段。
  • 第76代孫孔令晟中國國民黨軍事將領。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中將,歷任總統府侍衛長海軍陸戰隊司令、駐柬埔寨王國代表、行政院內政部警政署署長、駐馬來西亞代表。
  • 第76代孫孔令奇美國台灣歌手。
  • 第76代孫孔令元,台灣演員。
  • 第77代孫孔德成台灣政治人物,末代衍聖公,曾任至聖先師奉祀官國民大會代表考試院長總統府資政
  • 第77代孫孔德明,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授。
  • 第78代孫孔維益,字魯僑,孔子第七十八代嫡長孫;末任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德成長子。
  • 第78代孫孔眾,譜名維眾,世界孔子後裔聯誼會副會長。妻子為台灣知名女星安雅
  • 第78代孫孔維瑄,奈米光電領域傑出人才。
  • 第79代孫孔垂長,中華民國第2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創立「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並出任會長。
  • 第79代孫孔劉韓國演員,本名「孔地哲」[3]
  • 第81代孫孔曉振韓國演員。

資料來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