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1849年8月23日—1903年7月11日)是一位英格蘭詩人、文學評論家和編輯,以其1875年寫就的詩作《Invictus》出名,這部作品在2009年上映的英語同名電影《打不倒的勇者》中多次出現。

快速預覽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 出生 ...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
Thumb
出生1849年8月23日
 大英帝國 英格蘭格洛斯特
逝世1903年7月11日(1903歲—07—11)(53歲)
 大英帝國 英格蘭沃金
職業詩人、文學評論家和編輯
國籍 大英帝國
創作時期c. 1870–1903
代表作Invictus》(1875)
配偶Hannah (Anna) Johnson Boyle(1855-1925,1878年1月22日結婚)[1]
關閉
Thumb
亨利的墓碑

生平

威廉·歐內斯特·亨利出生於英格蘭的格洛斯特,是家中長子,有四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其父威廉是書商和文具商,死於1868年。其母為瑪麗·摩根(Mary Morgan),是詩人約瑟夫·沃頓(Joseph Wharton)的親戚。1861年至1867年間,亨利在格洛斯特的「Crypt School」讀書,當時曼島的一名詩人托馬斯·愛德華·布朗(Thomas Edward Brown,1830 – 1897)任該校校長,對亨利的文學天賦頗為讚賞,他們二人終生保持着友誼。布朗逝世時,亨利為他在當時一份叫做《New Review》的報刊上撰寫了訃聞。[2]

亨利自12歲起就患有骨結核,1868年至1869年的某一天不得不截去左腿以防止病情擴散。[3] 他的疾病使得他沒有辦法繼續學業,因為在1867年前往倫敦擔任新聞工作者。[4]

1878年1月22日娶漢娜·約翰遜·博伊爾(Hannah Johnson Boyle)為妻。[1] 1888年9月4日其妻產下女兒瑪格麗特·亨利(Margaret Henley),瑪格麗特也自小病弱,後在1894年病逝,J·M·巴里是她的少年玩伴,後來瑪格麗特成為了《彼得·潘》中「溫蒂」的靈感來源。[5][6][5][6]

後來亨利轉行做了出版商,1889年成為愛丁堡的一家小報《蘇格蘭觀察家》(Scots Observer)的編輯,他在這裏工作了四年。[7] 1903年因結核病在位於沃金的家中逝世,他與女兒一起葬在貝德福德郡的一個墓園裏。[1]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