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寺 (神戶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如意寺 (神戶市)

如意寺日語:にょいじ)是位於兵庫縣神戶市西區櫨谷町谷口的天台宗佛寺。山號是比金山(日語:ひきんさん),祭祀的本尊是地藏菩薩

快速預覽 如意寺, 基本資訊 ...
如意寺

三重塔(重要文化財)
基本資訊
別稱比金山如意寺
位置兵庫縣神戸市西區櫨谷町谷口259
宗教日本佛教
宗派天台宗
本尊地藏菩薩
山號山號:比金山
札所等明石西國觀音靈場 21號
神戶十三佛靈場 3號(文殊菩薩)
文化遺產阿彌陀堂、文殊堂、三重塔(重文)
金剛力士像(縣文化財)
開基傳・法道
開山時間傳・大化元年(645年
地圖
地圖
關閉
文殊堂(重要文化財)
從本堂遺構所見的阿彌陀堂(重要文化財)。右深處為納經所

沿革

根據《如意寺舊記》,在大化元年(645年)法道仙人因受到多聞天的教化,在的木頭刻上地藏菩薩和毘沙門天[1],並開始祭祀,為寺廟起源。大化5年(649年),則成為孝德天皇勅願寺,成為「三級塔一宇鐘樓堂二階樓門二箇鎮守其外僧院廿四坊」的大規模堂塔伽藍,並在仁壽元年(851年)由圓仁建立了文殊堂。雖然曾經歷過荒廢,諸寺廟建築傾頹、暴露雨曬的情況,但在正暦年間(990-995年)由願西尼(安養尼)中興。[2]

傳說法道是天竺飛來的仙人[3],兵庫縣南部一帶散佈有傳說是法道開基的寺院。但是,此寺應該不是在法道草創傳承的範圍。在貞應三年(1224年)的〈延暦寺政所下文案〉中記載是由願西聖人所建立,寺域有遍及東西16町南北12町[4]。另一方面,有關如意寺的最早文獻是仁平2年(1152年)[5],輔以挖掘調查所見[6],實際的創建年代可能是在12世紀中葉。

貞應2年(1223年)廢除了國役[7],在南北朝時代興建了三重塔,室町後期建立了文殊堂。天文8年(1539年),因為火災本堂、諸樓、法器皆被燒毀。此時期的院主一條院泉範立下修繕本堂的大願招募香油錢,「經過道俗男女八萬四千人五年的大願成就」。寛文7年(1667年)成為東叡山寬永寺的末寺,到江戶時代還有12坊院和朱印地43石餘、年貢地80石餘,境內被認為有遍及山林東西16町南北12町的範圍[8]

寺廟配置

本堂因老朽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完全解體,只保留了礎石。最初創建的本堂和常行三昧堂(現在的阿彌陀堂)是二堂式的法界寺型伽藍配置。或是有另一說法,從本堂遺跡東邊所在的三重塔的前身法華堂起,向西所加建的常行堂、南邊文殊堂的配置,推測是10世紀的願西尼所創建的天台宗寺院的早期遺構[9]

現在殘留的阿彌陀堂、三重塔、文殊堂,3棟被指訂為國家重要文化財。山門則是在離寺廟伽藍配置較遠的位置獨立存在,從此可顯示過往寺院地域領域的廣大。山門內則安放有鎌倉時代所作的塑像金剛力士(仁王)像2尊(阿形・吽形)。

文化財

重要文化財(國家指定)

  • 文殊堂(附:廚子) - 歇山頂、本瓦葺。建於室町時代,從部件木材上的墨書,推定是在享德2年(1453年)所建立。建於傾斜地,因此前面建築為干欄式是其特色。
  • 阿彌陀堂(常行堂) - 歇山頂,栩葺型銅板葺。建於鎌倉時代初期。正面全部是木板門扇(日語:蔀戸)。
  • 三重塔 - 建於約南北朝時代至德2年(1385年)、本瓦葺,高為21.33m。

兵庫縣指定文化財

  • 塑造金剛力士(仁王)像 - 鎌倉時代

其他


交通方式

周邊

  • 福聚律院(原如意寺塔頭,殘留據傳是宮本武藏所做的庭園)
  • 端谷城跡(衣笠城、櫨谷城)
  • 岡之屋形(岡邊的屋形)跡
  • 井吹台谷口公園
  • 太山寺
  • 太山寺安養院庭園
  • 太山寺成就院庭園
  • 太山寺溫泉

註腳

関連項目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