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牡蠣(學名:Magallana gigas),舊屬鶯蛤目牡蠣科巨牡蠣屬[1],今屬的牡蠣目牡蠣科太平洋牡蠣屬[2],原生於亞洲的太平洋海岸。
生態
本物種原生於西北太平洋海域,在日本各地均有發現;而在朝鮮半島、中國大陸、台灣、庫頁島均見其蹤影。但現時隨着輪船的壓艙水攜同,已在世界各地泛濫,包括南北美洲、歐洲、澳紐及非洲[3]。 在丹麥,長牡蠣更排擠當地原產的牡蠣,造成生態危機。
本物種產於海水或鹹淡水交界處,但亦有見於潮間帶及潮下界的岩礁海底,以其左殼固定在水深不超過40米的淺海海底岩石上或堅硬的表面上。不過如果棲息地的岩礁稀少,本物種亦有見於泥地及沙質地帶。
生存危機
根據2013年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每年約有400萬到1200萬公噸的塑膠流入海中,而且數量到了2025年可能還會十倍增加。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不會附着在牡蠣的內臟裏,表示大多塑膠微粒並沒被消化。牡蠣的消化系統因為處理塑膠微粒消耗過多能量,讓牠們沒有多餘的能量來繁衍下一代。雄體的精細胞將會失去活力,而雌體的卵母細胞(可分裂形成卵細胞)將會萎縮且數量下降。實驗指出,受到塑膠微粒影響的牡蠣繁殖數量下降了41%,體積尺寸上也縮小了20%。[4]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