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城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和城遗址map

太和城遺址位於中國雲南省大理市太和街道太和村,為南詔國皮邏閣異牟尋時期都城遺址[1]

Quick Facts 太和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太和城遺址
Thumb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雲南省大理市
座標25°38′10.50″N 100°11′49.52″E
分類古遺址
時代南詔
編號1-157
認定時間1961年
Thumb
Close

特點

此城原為洱河蠻所居。因城築於大山坡上,故名「太和」。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統一六詔,被唐玄宗封為雲南王。739年,遷都太和。至大曆十四年(779年)南詔王異牟尋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城西),歷時40餘年[2]

太和城遺址的城址西窄東寬,平面呈不規則三角形,面積約3.6平方千米。東西城牆已經不再,南、北城牆均自佛頂山麓向東延伸到洱海邊。南牆現存3,350米,北牆3,225米,最高處約達3米,均為壘土夯築。城址因受蒼山溪流沖刷,地面已無明顯的建築遺蹟[3][4]

城址內見有橙黃色夾砂陶片、帶釉陶片及有字瓦等物。還存石碑《南詔德化碑》,位於太和村西南部,為大曆元年(766年)南詔王閣邏鳳所立。碑高3.02米、寬2.2米、厚0.58米[5]。因風化嚴重,文字大部已剝蝕。碑陽正文40行,計3800餘字,敘述南詔初期歷史及其與唐朝、吐蕃的關係,並涉及天寶戰爭的起因和經過,為唐御史杜光庭書寫[6]

在太和城內還建過一個金剛城以及南詔避暑宮。金剛城建築在佛頂峰上,用夯土築成圓形城牆,和太和城的北城牆西端連結。遺址現存一個3600平方米的土台,但宮室屋宇已經不復存在[7]。1961年3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太和城遺址與南詔德化碑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

圖像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