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長民歌江淮地區民歌的代表,是漢族民間音樂文化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

天長民歌伴隨着高郵湖古老的歷史,經歷了一個由簡而繁、由單一而多樣的演變過程,一直傳唱至今。天長民歌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樂府。在太平天國時期、新四軍抗戰時期,天長民歌一直沒有「噤聲」,頑強地表現着自己強大的生命力。期間有代表作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1949年以後,天長民歌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十多首被編入中學課本和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教材,二十多首被上海唱片社錄製成唱片在國內外發行,並饋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存。

藝術特點

天長民歌旋律優美、遼闊、華麗、悅耳動聽,獨具地域特徵。天長民歌歌詞語言樸素生動,口語化、生活化,虛詞較多,富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天長民歌主要有號子、山歌、小調三大類,品種齊全,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代表曲目茉莉花的歷史

  • 傳教士富善根據這首歌的曲調寫成基督教讚美詩《耶穌美名歌》,1911年就已選入《頌主聖名》。
  • 1920年至1924年間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將這首歌的曲調寫入他生前最後一部歌劇《杜蘭朵公主》中[1],並因此在西方廣為流傳。
  • 1942年,藝術家何仿從家鄉天長與南京六合交界處搜集整理了民歌《茉莉花》。
  • 1954年,鄉村歌手婁麗紅最早把著名民歌茉莉花搬上江淮大戲院的舞台。[2]

代表曲目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