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東亞美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通,又稱米香、大米通、米芳(臺灣話:bí-phang[1]),是中國東北及華北水稻種植區、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香港、澳門、日本、臺灣、越南、印度以及許多世界其他地區常見之零嘴及小食,類似爆谷,常混合糖漿或麥芽糖冷卻後製成餅狀。
米通可搭配其它食品一起製作,例如:花生、芝麻、魚乾、南瓜籽、海苔、堅果、葡萄乾……等食材混入,完成後,再淋上熱糖漿即可。米通的形狀視模具而定,由於板狀米通易於切成長條狀,通常會用滾刀或菜刀切成小方塊,利於裝取食用,若是圓形米通,則視外形大小做為何用途:大可當禮餅贈予,小可做甜點、零食食用。
米通的材料是稻米,放入壓力爐內,滾動壓力爐進行加熱,在加熱過程中,米粒內的水份在壓力鍋內受熱,但體積無法增大。當壓力爐打開時,爐內壓力突然得到釋放,米粒水份瞬間轉為氣體,內部高壓氣來不及釋放,因此炸破產生爆炸聲響[2]。[3]
在台灣爆米通的小販,會在壓力爐打開前,用台語喊:「欲磅啊!(快爆了!)」,所以被稱作「磅米芳」(臺灣話:pōng-bí-phang[4]),或是寫作「砰米芳」、「磅米花」。
若是選擇熟飯為食材,由於熟飯的米粒含有水份,為利於油炸,得先脫水,再行油炸,此法稱作炸米通。炸米通能否使米粒均勻受熱,得視脫水程度,也會影響油炸時間與口感;反之,米粒若有水份,得須利用高溫將水份汽化,此法會因為油炸的時間過長,造成米通燒焦,口感較硬實。
炸米通主要製程是:生米蒸煮→脫水→油炸,會因為各步驟使用的容器不同,致使米通裏每顆米粒的形狀受到改變或斷裂,加上內部結構較不均勻,因此在油炸後,米通會出現不均勻的小泡泡,表面較不完整光滑。
在台灣傳統習俗中,炸米通起鍋後會至於圓形模具之中,作成圓形宴請賓客,象徵「圓滿、如意」。[5]
除了使用傳統白米,近年來也有使用其他穀物製成的各式爆米通,其中包括糙米、薏仁,甚至小麥、高粱、糯米、小米、紫米等等。
而台灣也有與傳統爆米通不同,不添加麥芽糖型塑米通,而是純粹以壓力爆製穀物的純米通,也有使用意式麵食所爆製的爆米麵,包括螺旋粉、貝殼麵、直條麵或卡通圖案的麵體,讓爆米通結合古法的製程,融入新的原料而呈現各式嶄新的樣貌。[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