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禾方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出土過程
1959年秋在湖南省寧鄉縣黃材鎮黃村出土。當時挖掘出它的當地農民黃某準備將其作為廢銅賣錢,由於器形巨大不利於搬運,就將其砸成幾塊,背到廢品收購站。黃某挖出有人臉方鼎的事情被湖南省博物館的一位老專家得知後,他來到黃家走訪,但當時人面紋方鼎已經同收購站的其他廢銅一起運走,準備送冶煉廠回爐。老專家和黃某火速趕往長沙,在毛家橋中心倉庫門口截下了即將運往冶煉廠的卡車,在廢銅鐵堆中終於找到了鼎的碎塊,但鼎的腿及底部沒有找到,工作人員順着廢銅的轉運路線,在株洲廢銅倉庫找到了腿及底部殘片,兩年後腿部也被找到。後來由湖南省博物館修復。
器形
原器通高38.5厘米,重12.85公斤,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鼎呈長方形,口沿外翻,立有兩耳,鼎腹外四面有四個人面紋,邊角有象徵性的角、爪紋裝飾。經過化學分析,它的合金成分為:銅佔76.06%,錫佔12.66%,鉛佔11.94%,是理想的青銅合金比例[1]。
該鼎的人面紋造型生動嚴肅,十分罕見,以人面作為主體裝飾的方鼎僅此一件[2]。關於人面紋的含義可能與「黃帝四面」的傳說有關,也有說法認為鼎內的大小正好可以放置人頭,可能是獵首和祭祀首級的用品。
銘文

在鼎腹內口沿下,有「大禾」兩個字,印兩字左右排列,也有說「禾大」。大禾可能是物主的標記,即是做器者的名字。「禾」字如穀子抽穗時的植株形象,結合器壁的人面形象,有人認為是對祭祀、祈禱穀物豐收的一種紀念[2]。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