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濱鷸學名Calidris tenuirostris),又稱姥鷸,為鷸科濱鷸屬鳥類。是一種小型涉禽。它是濱鷸屬(Calidris)中體型最大的物種。它們是候鳥,在俄羅斯西伯利亞繁殖,並在北半球冬季飛往南亞和澳大利亞。

Quick Facts 大濱鷸, 保護狀況 ...
大濱鷸
Thumb
非繁殖期
Thumb
繁殖期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鴴形目 Charadriiformes
科: 鷸科 Scolopacidae
屬: 濱鷸屬 Calidris
種:
大濱鷸 C. tenuirostris
二名法
Calidris tenuirostris
(Horsfield, 1821)[2]
Close

中國大陸,分佈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貴州廣東海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爪哇[2]

Thumb

詞源

屬名來自古希臘語kalidrisskalidris,這是亞里士多德用來描述一些灰色水邊鳥類的術語。種名 tenuirostris 來自拉丁語tenuis,意為「纖細」,以及rostrum,意為「嘴」。[3]

分佈

它們的繁殖棲地是俄羅斯東北部的凍原。它們在地面挖掘淺窩,每窩產下約四顆蛋。它們是強烈的遷徙物種,在南亞至澳大利亞的海岸過冬。這種鳥在冬季會形成龐大的鳥群。

該物種每年在美國阿拉斯加西部也有少量記錄,並且曾作為迷鳥出現在加拿大卑詩省以及美國的俄勒岡州、西弗吉尼亞州和緬因州。

分類與描述

Thumb
李角的大濱鷸,北領地達爾文, 澳洲
曼利碼頭, 昆士蘭州東南部, 澳洲

Calidris tenuirostris,是濱鷸屬(Calidris)中體型最大的物種,屬於鷸科。其姊妹物種是紅腹濱鷸,後者是體型次大的物種。成年大濱鷸體長可達26至30 cm(10至12英寸),翼展為56至66 cm(22至26英寸),體重115至261 g(4.1至9.2 oz)。[4][5][6]

這種鳥具有短而深色的腿和中等長度的細長深色喙。繁殖期的成鳥上半身呈灰色斑駁狀,並帶有一些紅棕色的羽毛。臉部、喉嚨和胸部佈滿黑色斑點,腹部後側也有一些條紋。冬季羽毛變為上半身統一的淺灰色。

它與紅腹濱鷸的區別在於繁殖羽,後者的臉、喉嚨和胸部有明顯的紅色。在其他羽毛狀態下,大濱鷸可通過其較大的體型、更長的喙、更深的胸部以及上半身更多的條紋區分出來。

行為

這些鳥類在泥灘和海灘上覓食,通過探測或視覺拾取食物。它們主要以軟體動物和昆蟲為食。

保育狀況

大濱鷸是非歐亞遷移性水鳥協定(AEWA)適用的物種之一。

澳大利亞

自2016年5月5日以來和截至August 2023年 (August 2023-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大濱鷸根據澳大利亞聯邦1999 年環境保護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法(EPBC法案)被列為極危物種,下一次評估預定於2023年10月30日進行。[7]2023年3月發表的一項研究列出了23種根據作者認為不再符合EPBC法案下受威脅物種標準的物種,包括大濱鷸。評估的原因是「種群現已穩定或下降速率低於臨界值」。[8][9]

根據州和領地法例,該物種在新南威爾斯北領地被列為易危物種;在南澳大利亞州被列為瀕危物種;在昆士蘭維多利亞州西澳大利亞州被列為極危物種[7]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