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慶油田,是1959年9月26日發現的中國第一大油田,世界十大油田之一,年產量4,000萬至5,000萬噸,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主要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負責油氣勘探、開採、儲運。大慶油田於1960年投入開發建設,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氣田組成,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勘探範圍主要包括東北和西北兩大探區,共計14個盆地。
大慶油田 |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地區 | 黑龍江省 |
地址 | 大慶市 |
離岸/陸上 | 陸地 |
運營商 | 大慶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
歷史 | |
發現 | 1959 |
開採 | 1960 |
開採 | |
預計石油儲量 | 16000 |
可採石油 | 3600 |
發展歷史
1953年,地質學家李四光對中國地質的深入考察,經過3年的普查,發現了許多有利於證明松遼盆地蘊藏油氣的證據。 但是在有關松遼平原石油普查工作的報告和資料中,並無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和術語。事實上,大慶油田的發現是根據黃汲清的陸相生油和多期多層生儲油理論。1955年,黃汲清和謝家榮共同建議先在包括松遼在內的中國幾個大型陸相沉積盆地進行石油普查。但地質部組織石油普查大隊時並沒有對松遼平原作出安排。黃汲清以技術負責人的身份督促下,方於1955年6月下達了松遼平原的石油踏勘任務書。[1]
在1959年9月26日上午,在黑龍江省肇州縣大同鎮附近,地質部松遼石油勘察的「松基三井」鑽出了工業油源。因為恰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周年,為了紀念這個日子,黑龍江省人民委員會根據歐陽欽的提議,作出了《關於成立大慶區和將大同鎮改為大慶鎮的決定》。
1960年初,中共中央批准石油部申請,調集全國數萬石油職工以及急需的3萬新增勞動力(由當年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官兵解決)會師大慶,展開了「大慶石油會戰」。因此大慶市的人口組成較黑龍江省其他地區較為豐富,除初期由各省市調入的職工及解放軍轉業官兵外,還有逐年從下鄉知識青年中招收工人調入大慶油田。1960年4月8日,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在安達縣成立。安達縣選出城中八個最方便使用的房舍宅院,由大慶石油會戰指揮部分別編號為1號院至8號院給會戰指揮部各機關單位使用。[2]地質部松遼石油勘探局領導機構也進駐安達城內。1960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文件發文將安達縣改為安達市(地級),大慶油區劃歸安達市委領導,以安達市為大慶油田建設中心和後勤基地。1960年4月29日,「大慶石油會戰誓師大會」在薩爾圖召開。
這一時期,大慶油田處於保密狀態。會戰指揮部對外稱「薩爾圖農墾總場」,下屬單位稱為農墾分場。
1960年6月1日,首列滿載大慶原油的21節油罐車組成的鐵路列車從薩爾圖站開車運往錦西第五煉油廠。 1960年大慶生產原油97萬噸,這使得石油部完成了全國全年的生產計劃。
1961年,經過中央批准並同黑龍江省委商妥,石油部調整了大慶會戰的領導機構,原會戰領導小組改為會戰總指揮部,由康世恩任總指揮,唐克、張文彬、焦力人等任副總指揮。在石油部黨組領導下,成立黨的工委,由余秋里兼任書記,吳星峰、張文彬、李荊和任副書記。
大慶石油會戰基本解決了中國石油自給的問題。1963年11月19日,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向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作大慶石油會戰情況的報告。1963年12月3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做《政府工作報告》,鄭重宣告: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1964年6月23日,中央撤銷地級安達市,安達縣與安達特區(大慶油田,對外仍稱安達市)分設。新成立的安達特區包括薩爾圖區和杏樹崗區。
1963年12月25日,毛澤東發出了「工業學大慶」的號召,並說政治局的同志都到大慶去看看。1964年2月5日,中共中央專門為此發出通知。從1964年到1966年文革爆發前,到大慶的參觀者每天數百人至上千人。
至1964年底,中國原油加工能力突破1千萬噸,全年實際加工原油814.9萬噸,四種主要石油產品(即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產量437萬噸、占當年石油產品銷售量的88.3%(即石油產品自給率)。1964年12月,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宣佈:「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石油,不論在數量或者品種方面,基本上都可以自給了。」並總結了大慶石油會戰的經驗:「這個油田的建設,是學習毛澤東思想的典範,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兩論起家』。」「這個油田也是大學解放軍、具體運用解放軍政治工作經驗的典範。這個油田自始至終堅持了集中領導同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原則,堅持了高度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的原則,堅持革命精神和勘探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全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多快好省的要求」。
康世恩在1963年11月6日國家經委召開的「全國工業交通工作會議」上總結大慶經驗為:
- 革命精神
- 科學態度
- 群眾運動
- 「三基」工作(基礎工作[質量、設備]、基本功、基層崗位責任制)
- 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
- 嚴細作風
- 思想政治工作
- 機關革命化
- 全面關心職工生活。
1965年底,中國原油加工能力達到1423萬噸,全年實際加工原油突破1000萬噸,四種主要石油產品產量617萬噸,產品收率提高到56.9%,石油產品品種達到494種,石油產品的自給率達到100%,石油產品的合格率也達到100%。大慶油田1964年年產量為625萬噸,1965年年產量為834萬噸,1966年年產量達到1060萬噸。
197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根據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結合中國石油生產供應的可能,決定擠出一定數量的石油打進國際市場。對於大慶原油向日本試銷,周恩來指示:「向日本出口一百萬噸石油的事,一定要辦好,水份不能高,要合乎標準。外交部要掌握政策,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批石油出口,千萬不能看作小事。」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決定選擇了熱心中日友好事業的木村一三組團三次來北京商談出口事宜。
1973年4月10日,在北京正式簽訂了向日本出口大慶原油100萬噸的合同,這是中國原油首次對外出口。根據周恩來指示,大慶原油對日出口由國家計委統一抓總,由外貿部牽頭,外交部、燃化部、交通部、中聯部參加,聯席會議決定在大連寺兒溝原油專用碼頭新建容納原油6萬立方米的儲罐,增加從儲罐到船邊的輸油泵房能力,並準備好加熱裝置(大慶原油必須保持35攝氏度以上,否則會凝固)及其他相應設施。1973年5月15日中午12時20分,日本出光石油油輪「三雄丸」停靠上大連油碼頭,經過14小時30分鐘原油裝船,首次將大慶原油對外出口。[3]
1976年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
大慶油田連續27年(1976年至2002年)穩產5000萬噸後,又連續10年穩產超過4000萬噸(2003年至2012年)。2021年8月25日,大慶油田預測新增石油12.68億噸[4]。
油氣資源分佈
大慶油田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特大砂岩型油田。南北長138公里,東西長73公里,面積約為6,000平方公里,由薩爾圖、杏樹崗、喇嘛甸、朝陽溝等48個規模不等的油田組成。
油層分佈(從上至下):
- 黑帝廟
- 薩爾圖
- 葡萄花
- 高台子
- 扶餘
- 楊大城子
油田開發相關人物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