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㚖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㚖(1088年—1155年),本名撻不野,金朝大臣。渤海族大氏,遼陽人。
遼朝末年,大㚖二十餘歲,被征從軍,兵敗,逃到寧江。阿骨打攻打遼朝,擊破寧江州,大㚖被俘獲收養。金太祖收國二年(1116年),參加高永昌領導的渤海人反遼起義,兵敗,執高永昌降金,擔任東京奚民謀克,授猛安,兼同知東京留守事。金國攻下遼國中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和西京(今山西省大同市),大㚖與二十萬遼軍作戰,奮勇殺敵數百人。金太宗天會三年(1125年),隨完顏宗望攻北宋,率本部兵先登,取信德城。次年,破濬州,立頭功:八月,從完顏宗翰、完顏宗望再攻宋朝,授萬戶。金國兵破北宋汴京,大㚖勸諫不要搶掠。後來擔任河間路都統,轉任河間尹,從完顏闍母攻襲慶府。天會六年(1128年),隨完顏宗弼攻打宋朝江南,擊敗宋將時康民兵十七萬,在江寧西擊敗杜充兵六萬於。軍還,繼任揚州都統,經略淮、海、高郵之間。改任河間尹兼總河北東路兵馬。天會十一年(1133年),大㚖任太子太保、元帥右都監,守汴京。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大㚖任元帥右監軍。皇統元年(1141年),他再隨完顏宗弼攻打南宋,留守汴京,行元帥府事。皇統三年(1143年),加開府儀同三司。皇統八年(1148年),轉任左監軍。天德二年(1150年),繼位的完顏亮任命大㚖為右副元帥,兼行台左丞,歷任平章行台省事、行台右丞相。入朝任尚書右丞相兼中書令,封神麓郡王。天德四年(1153年),告老,任東京留守。貞元三年(1155年),拜太傅,領三省事,累封漢國王,不久病卒,諡號傑忠。正隆年間,奪王爵,贈太傅、梁國公。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文獻
- 《金史》卷八十 列傳第十八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