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商朝及西周時期傳說中一種近似龍的動物,形象多為無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在鐘鼎彝器等青銅器上經常會釋有夔紋[1][2][3]。外形像夔聲音如雷,僅有一足。據說黃帝依照九天玄女的指示將夔殺死,以其皮製成戰鼓[4]。
傳說動物的夔
國語‧魯語‧韋昭註:「木石謂山也。或云夔,一足,越人謂之山繅也。或言獨足魍魎,山精,好學人聲而迷惑人也。」索隱夔音逵。閬音兩。家語作『魍魎』。
有子,名「㸸」,《廣韻.上聲.厚韻》:「㸸,夔牛子也。」
《山海經·大荒東經》: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壯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為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山海經·中次九經》:「又東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良龜,多
郭璞云:「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數千斤,名為夔牛,即爾雅所謂魏。」(珂案:郭注魏,今本爾雅作犩。)
參見
註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