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爾梅龍(屬名:Quilmesaurus)是肉食性獸腳類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晚白堊世坎帕階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為阿貝力龍科成員,與食肉牛龍等物種關係較近。[1]該屬的唯一已知殘骸是腿骨,與各種阿貝力龍科存在相似之處,但缺乏自衍征,可能使其變為不確名或疑名。[2]
20世紀80年代末,海梅·鮑威爾(Jaime Powell)領導的國立圖庫曼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Tucumán)的一名野外工作人員在阿根廷南部內格羅河省羅卡將軍市以南40公里處的薩利特拉爾-奧約-德-阿瓜(Salitral Ojo de Agua)附近發現一具獸腳類遺骸。2001年,羅多爾夫·科里亞(Rodolfo Aníbal Coria)命名並描述模式種柯氏基爾梅龍(Quilmesaurus curriei)。屬名取自美洲原住民基爾梅斯人,種名紀念加拿大獸腳類專家菲力·柯里(Philip John Currie)博士。[3]
正模標本兼唯一已知標本編號為MPCA-PV-100,現保存於「卡洛斯·阿米希諾」省博物館(Museo Provincial "Carlos Ameghino"),由右股骨遠端和完整的右脛骨組成,皆收集於內烏肯盆地馬拉圭群的艾倫組,其沉積物的地質年齡可追溯到坎帕階至馬斯特里赫特階,而標本出自地層底部的河流砂岩。值得注意的是,該分類單元代表巴塔哥尼亞最年輕的非鳥類獸腳亞目記錄之一。[3]
股骨保留部分堅固且呈方形,頂部背面有突出的髁用於連接脛骨和腓骨。與內髁(與脛骨相連)相比,外髁(與腓骨相連)從前到後傾斜度略低,但兩側寬度較大。外髁上還有一指狀骨刺,稱作上髁,儘管在唯一一已知的基爾梅龍股骨中該骨刺已經折斷。內髁正上方有一個低而明顯的嵴,稱作中遠嵴(Mesiodistal crest),該嵴自骨骼其餘部分向動物身體的中線突出。髁正上方有一淺而寬的下降區域,稱作伸肌溝(Extensor groove)。總體而言,股骨與其它阿貝力龍科幾乎相同。[2]
脛骨近端有許多複雜特徵。脛骨近端有一指向前方的巨型斧狀結構,稱作脛嵴(Cnemial crest),由於一個指向下方的突起――稱作腹突(Ventral process)――的存在,脛嵴尖端呈鈎狀。儘管科里亞(2001年)認為鈎狀脛嵴是基爾梅龍所獨有的特徵,[3]但瓦列里等人(2007年)指出,該結構也為奧卡龍、瑪君龍及地位未定的阿貝力龍科膝龍所擁有。脛骨遠端存在自己的突起,與髁骨相連,稱作踝。從前面看,該結構呈不對稱三角形,較大的外踝比較小的內踝更向遠側突出。這一特徵組合曾被認為是該屬所獨有的。然而瓦列里等人(2007年)指出勝王龍脛骨遠端之非常相似。[2]
2016年估計基爾梅龍長5.3米(17英尺),使其成為最小的衍生阿貝力龍科之一,儘管其腿部在比例上與該科最大成員之一的密林龍一樣強壯。[4]
最初描述時,科里亞未能發現比獸腳亞目更精確的分類地位。[3]他將脛骨遠端關節面上的一個缺口作為其可能與基幹堅尾龍類存在關係的證據――該結論令人震驚,因為基爾梅龍生存於阿貝力龍科及鯊齒龍科支配南美獸腳類動物群的時代。相同地層中已發現其它獸腳類材料,並於2005年暫時歸入堅尾龍類。[5]然而,魯本·華雷斯·瓦列里(Rubén Juárez Valieri)等人2004年的一篇摘要(後來又於2007年發表全文)中得出結論:從斧狀脛嵴來看,基爾梅龍屬於阿貝力龍科成員。[6][2]
與斑龍超科不同,基爾梅龍脛骨沒有明顯的前內側壁(Anteromedial buttress),而是有一巨型脛嵴。由於脛骨遠端形狀不對稱且距骨窩更淺,因此基爾梅龍也不屬於虛骨龍類。最後,淺而寬(而非深而窄)的伸肌溝及上下平行的頸嵴將其從肉食龍類中排除。[2]
然而,一些特徵確實支持其在角鼻龍類中的位置,包括明顯的脛嵴和股骨中遠嵴。不對稱的脛骨遠端及小型距骨窩明確地將其置於阿貝力龍科。保存下來的骨骼與該科各種分類單元具有相同特徵,儘管這種相似性很普遍,似乎在分類群之間隨機出現,因此難以進行更準確的分類。鈎狀脛嵴表明基爾梅龍是食肉牛龍亞科成員,塞里諾(1998年)將其定義為包括所有更接近食肉牛龍而非阿貝力龍的阿貝力龍科。[2]
然而,食肉牛龍亞科的有效性一直存在爭議。儘管瓦列里等人(2007年)認為該亞科包括瑪君龍、食肉牛龍、奧卡龍和勝王龍等分類單元,但其它研究結果不同。托爾托薩等人(2014年)發現該亞科是個無效分類群,因為很少有阿貝力龍科能真正符合塞里諾給出的定義。根據該分析,與瑪君龍和勝王龍相比,奧卡龍和食肉牛龍實際上更接近阿貝力龍,使後兩者被排除在該亞科之外。雖然塞里諾的食肉牛龍亞科定義被徹底推翻,但基爾梅龍與奧卡龍和食肉牛龍關係較近的結論則保留下來。取而代之的是食肉牛龍族,該族包括所有自奧卡龍和食肉牛龍最近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阿貝力龍科。[7]托爾托薩等人(2014年)的結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瓦列里等人(2007年)的支持。菲利皮等人(2007年)創建新演化支堅背龍類以包括較肌肉龍、蠍獵龍或瑪君龍而言更接近食肉牛龍的阿貝力龍科,並將基爾梅龍歸入其中。[1]
艾倫組據信是一個潮濕的沿海環境,隨着海平面上升逐漸從淡水漫灘轉化為沼澤河口,再變成淺水瀉湖。該地區居住着各種水生生物,包括各種魚類、青蛙和海龜,更晚的時候甚至包括一些海洋爬行動物如各種蛇頸龍類(包括薄板龍科和雙臼椎龍科。[8]植物包括棕櫚樹和羅漢松科的松柏門,它們形成了茂密的森林和濕地。[9]
陸生動物遺骸在該地層中也很常見。已知有一種不確定的喙頭目以及許多蛇類分類單元,包括巨蛇科的巴塔哥尼亞蛇與阿拉米托斯蛇。[9]該地區的其它非恐龍動物包括翼龍目的風巨神翼龍[10]及各種哺乳動物。[11]
艾倫組發現的恐龍遺骸包括種類繁多的泰坦巨龍類(薩爾塔龍、風神龍、拉布拉達龍、洛卡龍等)和一種有效性存疑的鴨嘴龍科(南似鴨龍)。[12]除基爾梅龍外,獸腳類還包括大型馳龍科(半鳥亞科)南方盜龍、[13]一種基幹扇尾亞綱鳥類(閾鳥)[14]和一種白堊鳥科(拉馬克鳥)。[15]一顆牙齒被歸入鯊齒龍科,該牙齒是已知生存年代最晚的鯊齒龍科化石之一,因為該科的著名成員(南方巨獸龍、馬普龍)的生存年代較之早了數百萬年。[9]地層中還發現了不確定的結節龍科遺骸,包括椎骨、皮內成骨、股骨及牙齒。[16]
艾倫組也以發現大量蜥腳類恐龍蛋聞名。上艾倫組的巴約-德-聖羅薩(bajo de Santa Rosa)地區發現了築巢地,部分蛋化石被歸入蛋屬圓形蛋,蛋殼結構表明它們是在非常潮濕的環境中孵化。[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